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逻辑树(Issue Tree)是一种以树状图形来分析存在问题及其相关关系的方法,它是将看似无序、杂乱的已知问题,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将它们转化成可以预测未知实例的树状模型。文章对三种逻辑树进行了梳理说明,对具体的构建方法展开了分析,与大家分享。
逻辑树又称为演绎树或分解树,英文叫做Issue Tree,是一种以树状图形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之前被广泛的应用在数学领域,科学领域,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更多的企业把它融入到了管理学,流程学领域,咨询学领域,我们熟知的麦肯锡、贝恩咨询、罗兰贝格咨询、更是应用逻辑树的行家里手,在多数的资料中更有根据逻辑树编辑的成熟模型应用。
逻辑树的原理首先将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与哪些相关问题或子任务有关,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直到找出所有相关的项目。
这里面要注意两点:一个是想,脑袋里要有清晰的主线问题与支线条件,另一个是画,一定要画出来,同时印证脑内的构想。
使用逻辑树有以下优点:
1)通过“树干”和“树枝”的搭建,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项,以此确保问题获得完整的解决;
2)通过问题与问题的关联,识别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证明前提假设的重点;
3)个人使用时能帮助理清思路,将大问题分解为利于操作和解决的小问题;
4)团队使用时,能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再落实到个人,避免责任不清。
逻辑树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问题树、假设树、是否树。这三种逻辑树结构类似,但是有不同的使用前提,合理的使用它们,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种逻辑树(议题树、假设树、是否树) 1. 议题树当对问题不了解 ,或者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解以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方面时,可以使用议题树。即: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使用议题树。
议题树可按照如下步骤来构建:
1)先从左至右画出树状图,明确“思考的主题”,
2)将问题进行分解,分解为第一层级上的问题;
3)将第一层级的问题再次分解,得到第二层级;以此类推,可以将问题逐级分解,从而得到第三层级、第四层级,乃至更多。
注意:
1)相邻层级具有逻辑上的内在直接联系;
2)同一层级上的内容,需要满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MECE原则)。这样构建的议题树就会是完整展现了所有不同原因、结构化的逻辑树。
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对问题或者议题进行分解?这里有两个小技巧可以帮到大家。
a)结果改善类的问题:层层展开,不断问——“为什么”(这与深度思考一书提到的知识点如出一辙)
当我们分析“结果不好,应当如何改良”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不断地询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好的结果”来对问题进行分解。
b)提出方案类问题:集思广益,不断想——“怎么做”
跟结果改善类问题不同的点在于:这里并没有一个不好的结果,只是着眼于现在的情况,需要提出就达成某一目标的方案。比如:提高销售额的方案(也许现在的销售额也还可以,但是想进一步提升,因此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做”)。
2. 假设树当对问题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了解,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某种假设的解决方案,需要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时,应该采用假设树。即,假设树用于验证假设。
假设树针对所提出的假设,不求展现问题的全貌,只要能够验证假设合理或者不合理即可,这是其与议题树最大的不同。假设树集中于假设的解决方案,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假设树的结构如下:
假设树的结构
对于某种假设方案,只有当所有论点都支持该方案时,该假设方案可以得到验证,否则会被推翻。对于每一个论点同样可以进行分解,直至分解到可以被基本假设证实或证伪。
假如需要针对X公司制定“提高销量”的方案,我们通过上文的议题树进行分析,了解了公司各方面的情况之后,觉得该公司可能可以通过研发新品来获得销量提升,遂提出“X公司应该研发新产品”这一假设,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则可以构建如下假设树。
针对“X公司应该研发新产品”假设的假设树
只要我们将第三层次的7个论点进行验证,就可以证明“X公司应该研发新产品”这一假设是否合理。
3. 是否树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