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如何在职场建立「共识」?

时间:2021-03-26 09:12|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编辑导语:对于职场人来说,日常工作仅仅是个人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团队合作。而团队合作中,对某个问题或答案达成一致的意见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篇文章中,作者对如何在职场建立共识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大家分享。

 如何在职场建立「共识」?

工作越久越体会到,团队的协作效率会比个人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决定你可以在职场中到达什么样的高度。但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几年,我更关注的是如何提升个人的技能,而很少去思考协作这件事。

一月份入职新公司后,带着新的身份和新的任务,我又跟一群新的伙伴开始了一种合作关系。在这一次,相比于个人的单打独斗,我开始更关注“如何提高协作效率”这样的问题。

而在协作效率这个话题下,有个概念可能不得不谈,那就是共识。基于共识的协作,是我向往的工作方式。

一、什么是共识?

从字面意思看,共识就是共同的认识。但是在职场中,我更关注具有两个属性的共识:

一种是操作性,即这个共识是能够引出下一步动作的。比如“我们应该完成什么任务”,“我们下一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这些共识可以直接带来下一步的动作,而这比只能停留在认识层面要重要得多。

另一种是约束力,即对于确认共识的所有人来说,在之后否认这个共识的成本都是较大的。比如大家说好了要做一件事,需要所有参与共识形成的人的共同努力,那到你该出力的时候,你说太累了不想做,那这时候这个共识就在瞬间失去了价值。因为它没有了约束力。

所以,当我去其他部门沟通,无论是邮件还是会议,或者是当面沟通,我都特别关注一点,这样的沟通结论是什么,最后我们达成的具有约束力和操作性的共识,到底是什么。

二、如何达成共识?

虽然我们都知道共识很重要,但达成共识的路程并没有那么轻松,甚至有时候以达成共识目的的沟通,最后变成了一次吵架,不欢而散。

在此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你需要给予共识以仪式感

最好的仪式感来源于,每个人都亲自确认。而谁来完成这个确认动作呢?共识对谁最重要,谁来。获益最大的人,需要承担最大的责任。

所以在我发起的每个会议中,我会阶段性捕捉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然后逐个确认。

在这个阶段,对我来说,让大家都确认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共识的每个直接干系人是否都到场,如果没有,是否当下正在接入。

比如我要做一个需求,我邀请到了前端开发,后端开发跟我说有事儿来不了,我想着反正讨论的结果可以同步他,那这个会就先开吧。结果最后发现,会议中达成的共识,在后端那边的成本非常大,而在会议中,我错误的预估了这个成本,导致这个共识可能就作废了。

其次比较难的是,确认的人是否是关键人物?

关键人物对于共识的确认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他来不了,来的是非关键人物,比如下面的一线人员,那这个共识就应该要从结论变成“待某某确认后再重新形成共识”。

这就说到了第三点,共识不一定是当前非要形成统一的结论。当然,如果能形成结论并推进到动作当中,这对于整件事的推进是效率最高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通过一次沟通就形成某个确认的结论,这时候共识就变成了待讨论。

可尽管是待讨论,我们也要清楚,在这次沟通中,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了某个待讨论,是因为意见相左,还是关键人物不在。

最后,也是最难的,如何面对跟你不一样的想法?

站在不同的岗位上,每个人都有从自己出发的想法,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因此一个人提出的建议,其他人有不同的想法,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种想法提出来,所有人都同意,可能这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也许大家都没有思考过。

对于不同的想法,我自己在努力践行两个原则:控制情绪、拆解归类再处理。

情绪是很重要的,我曾经有过一个阶段,只要有人跟我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就会在心底里排斥,进而排斥这个人的所有观点。

后来我发现,这种情绪状态对于我更客观地去接受不同的想法,从而开拓自己的思路,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所以,情绪控制是第一步,不能因为有了情绪,而导致不再能做到兼听。

而第二步是更重要的,将不同的想法拆解再处理。有时候对方不同意的只是我们表达观点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会觉得,对方在否定我的整个观点。

在面对不同的想法时,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矛盾点在哪里。是在假设,还是在推理逻辑,还是最后的结论。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