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你就能少走很多坑

时间:2021-04-02 09:2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编辑导读:在工作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很多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询问他人,但是这往往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在职场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避免很多坑。本文作者梳理了三个提问题的方向,与大家分享,帮助职场人更好地在工作中乘风破浪。

 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你就能少走很多坑

做产品,最怕的就是一知半解,最怕的就是什么都差不多。

需求差不多,功能差不多,BUG差不多,最后,往往结果都是差很多。

产品的失败,关键因素有很多,可我想,那每一次的差不多,应该都脱不了干系。

其实,有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一、多问为什么,明确产品定位

关于商业模式,我们是否有深入探究;关于产品规划,我们是否有足够了解。

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我们更清晰的明确产品的定位。

1. 商业模式

关于商业模式,其实应该是公司高层关心的内容,像我这样的执行产品经理,根本就没有任何话语权。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了解,如果不清楚公司的商业模式,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再多的执行都是无用。

在很大程度上,商业模式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走向和形态。

典型的例子,社交属性和电商属性的产品,从底层和基因里就决定了其呈现给用户的不同。大家可以打开手机,看下微信和淘宝的首页。

如果连这最核心的基础,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们都不了解,那后面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可能将南辕北辙。

所以,一切工作的开始,都要回归到这个初始。找到核心关键人物,深入了解之。

这方面的坑,我自己就走过。以前做B端产品时,并没有考虑往SaaS方向去发展,所以从产品设计的角度,一直都是按照定制化需求来做的,所有流程都是固定(写死)的。

这就导致了开发在后续扩展时比较困难,有时候自定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功能,几乎就是整个模块重做,费时费力。

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因为在前期没有深入了解到公司的最终目标。公司有没有传达是一回事,自己有没有主动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有可能,请先了解商业方向,否则不要轻易开始。

2. 产品规划

关于产品规划,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知道要做什么,紧接着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产品也不是一次性就开发完成的,需要靠不断打磨和升级,最终才有可能进化成用户满意、市场接受的产品。

大到整个公司,小到每个部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资源倾向和运营重点。在产品先行的公司,产品部门就要主导;而在运营先行的公司,产品部门就要做好辅助。

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我们都需要知道公司当前阶段的重点,以及下一阶段的规划。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首先,让我们在进行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时有所侧重、有据可依,避免陷入需求太多而无从下手的困境。

其次,让我们为后续升级提早做准备,避免遇到前期考虑不全而后期无法修改的难题。

举个自己的例子,之前公司在做用户的等级划分,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只存在三个等级,而且没有到期一说。但公司未来的规划,可能有5个左右的级别,而且每个级别都有时间限制,也就是会有等级身份消失的时候。

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做产品设计和实际开发时,就需要提前预留这些信息和字段,包括允许后台自定义用户等级和有效期。

了解产品规划,为产品的升级扩展提供可能性。

只不过现实的情况,往往没我们想的那么乐观。很多公司,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产品规划,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样的情况,那就做好当下需求,满足当前业务。在能力范围内,预计可能的存在。

二、多问为什么,深挖底层需求

关于使用场景,我们是否有详细了解;关于用户痛点,我们是否有抓住核心。

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我们更深入的挖掘用户需求。

1. 使用场景

关于需求分析,我们要弄清楚用户的具体使用场景,而且要尽量还原真实的场景,否则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必定不能使其满意。

如果我们自己就是目标用户,比如读书类、资讯类产品,我们在做场景梳理的时候,会得心应手,而且基本上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如果我们自己不是目标用户,比如企业内部系统、专业财务产品,我们在做场景梳理的时候,肯定会有遗漏或者不符合实际业务的情况。

遇到这类我们并不熟悉的产品,我们可以按照下面两步来开展工作: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