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我们在做数据分析之前,一定要搞清楚需求方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要根据目标来重新定义业务方提出的问题,这就是目标思维。目标思维有多重要呢?应该如何落地呢?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之前我写过一篇数据分析思维系列的文章《目标思维》,说的是我们在做数据分析之前,一定要搞清楚需求方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要根据目标来重新定义业务方提出的问题。
不过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强调了目标思维的重要性,方法说的不多,今天就稍微讲一下基本的思路。
一、换位思考首先我们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不过呢,换位思考不一定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而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对方的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般来说呢,业务同学提出数据分析需求,有这样两种情况:
第一种呢是这个同学要做汇报了,缺一些数据于是来找你。做汇报嘛,一般呢要么是邀功,要么是甩锅。
这种需求我们最好要小心一点,我们换位之后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满足对方的需求。因为业务方为了做好汇报,想要的数据口径可能很奇葩,这就有可能会造成领导的误判。
比如,功能的留存率不好,他就会想看使用时长,如果使用时长也不好,那么就会去看看忠诚用户的留存率有没有变高?如果还不行,那看看使用了过去使用了3次以上的每次使用2分钟以上都有用户的留存率变化情况……
总之,他一定要找一个增长的点来说明这个事儿不是完全失败了。如果按照这种口径取数,那最后出了事儿还要我们数据分析来背锅。这种汇报的需求,我们要尽量客观公正的,可以提供一些常规的指标数据,而不是用一些奇奇怪怪的口径。
但是如果这个业务做的确实还可以,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顺水人情,比如把某一些好的结论标黑标粗,让领导更容易看到。这既不影响你作为一个数据分析师的客观公正,也能做个顺水人情,可以让你之后和业务方的合作更加得顺畅。
第二种情况是业务方没方向了,然后想了一些业务假设,来找数据分析师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甚至有些业务同学连猜想都没有,单纯跑来找数据分析师帮忙分析分析,让数据分析师找找有什么业务方向。
如果是验证猜想,你要先跟他了解清楚他做出这个业务假设的前提是什么。很多业务方不会告诉你他的猜想,只告诉你取什么数。如果取的数和他预期不符,又让你取另一个数。
做这种需求一定要提前沟通,了解业务假设到底是什么,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因为业务同学不清楚目前的技术层面的数据现状,也不一定具备制定合理口径的能力,所以业务同学的这种需求不要听他要什么,要换位思考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个。
不过有一种情况,业务方自己也不知道假设是什么,这就是“领导需求”。因为领导的一句话,业务同学就想证明这句话的可行性,找数据分析师来取数。但是业务同学不清楚领导的假设,你换位思考,不能换到业务同学身上,而是要换到领导身上。如果不方便直接和领导沟通,那只能靠猜,但是这也比完全没思考过要好。至于如何知道领导到底想要什么,这就是商业知识的沉淀了,只能慢慢磨练。
如果是业务同学完全没方向,让你探索性地找方向。这种需求方首先得记个小黑账,这种需求一般来说是天坑。业务都没想法的事,你能有想法?就算你真的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要彻底证明数据有业务含义,还是需要业务同学的试错,到最后成功了是业务同学牛X,跟你没什么关系。失败了还说你找的方向不对。所以如果是这种需求,躲开就是了,实在躲不开,能拖就拖。业务自己都没想法,你拖一拖就说找不到方向也没人会觉得不正常。
二、全局思考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用全局的视角重新看待整个问题。经过第一步,我们知道了业务方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但是业务方关心这个问题并不代表问题的整体,我们还需要思考整体的情况。
比如上面提到如果有方式想要邀功,产品同学做了一个产品改版。数据很好看,留存率,用户的活跃时长都提升了,我们还不能急着给结论。我们要站在全局视角看一下这个业务改动对全局的影响。
全局思考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演绎法,思考一下这件事本身对哪些人会产生影响。
第二种是归纳法,看看哪些人会关心这件事?他们各自关心什么?
如果不知道演绎法和归纳法,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逻辑思维》。这两种思考方式没有优劣之分,而且往往也是殊途同归的。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