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进入职场后,学习是什么

时间:2021-05-25 09:2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编辑导语: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人人都知道的老话,面对不断进步的社会,以及在职场中不断升级的我们,不断地学习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加稳步的进步,也能获取知识充实自己;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进入职场后的一些学习经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进入职场后,学习是什么

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聊聊学习这件事,一方面它跟我现在的工作很相关,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在毕业之后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工作中,谈论到学习这个话题时,总是离不开三个问题:

知识在哪里

怎么学

学了可以干嘛

我还记得工作后的第一年,我忽然陷入了学习盲区。当时在一家互联网大厂,每天都在做事情,每天都会有新的情况;虽然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一些经验的积累,但完全没有那种获得了知识的感觉。

经验的捕捉,是我知道了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做。

知识的获取,是我通过自己的思考想通了一些事情,内心有一种满满的充盈感;如果这个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那种惊喜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很遗憾,在工作的第一年,因为陷入了工作,几乎没有获取到什么知识。

但后来,自己做了及时的调整,也算是养成了坚持学习的习惯,虽然这种习惯很难变现,但至少在想到工作之后的学习这个命题时,心里不再那么焦虑了。

在此也希望跟大家分享,依旧还是那三个问题吧。

一、知识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样的知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你只要愿意付费,你就可以获取到你想要的知识;他们的载体可以是任何形式,在线课程、电子书、讲书、直播、线下训练营等等。

难的是,想清楚你需要什么知识。

对我来说,我会从目的出发,倒推我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我将他们分为三类:了解、应用和内化。

需要去了解的知识,我希望可以用来拓展自己的视角和想象力。这一点与我当前的工作无关,甚至假使我没有在工作,我仍然需要这些知识。

我在听《天生有罪》这本书时,有一个细节很打动我。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主持人,他出生在南非,从小在南非贫民窟生活。

作者的母亲小时候对他说:

我会喂饱你的身体,然后是你的精神,然后是你的思想。即使我不能让你离开南非的贫民窟,我也要让你知道,贫民窟里的样子,并不是全世界。

所以,学一点可以拓展视角和想象力的知识,也许不能让我们看见更精彩的世界,但至少让我们知道,眼前的这一切看似合理的存在,并不是全世界。

需要去应用的知识,我希望学完这些知识,我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变得更专业;因此与互联网产品相关的知识就是我需要的。例如我做C端、做B端、做增长时,都需要去看对应的有质量的书籍,能够将他们用到我的工作中。

需要去内化的知识,我希望用来可以让自己做出某种根本上的改变。我在跟公司CEO聊天的时候,聊到一个话题:产品经理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商业人。

合格的商业人,是可以充分理解公司的商业发展动态,能够在变化中保证自己工作交付质量的人。他们的标签是很“职业”,职业是一种态度和能力,说它是一种态度,主要指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职场里尽可能不被情绪左右;说它是一种能力,则是指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对于经手的任何工作可以保证,交付质量的下限也可以满足老板的预期。

为了做到这些,我会去关注两类知识,一类是工作方法和习惯的,比如《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书籍;另一类是商业人物传记,比如《杰克·韦尔奇传》。

所以,当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时,去哪里找到他们便不再是难事。难的是,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式。

二、怎么学

方式有很多,有人选择看书,有人选择听课,有人选择参加论坛听分享,有人选择找厉害的人当面请教。

再一次的,我觉得,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你当前所处的阶段。无论学习的形式是哪一种,总离不开两种底层逻辑:输入型学习和输出型学习。

在输入型学习的逻辑下,用计算机的语言来说,我们处在存储的状态,更专业一点,叫做信息的写入。

这种逻辑相对来说是比较被动的,但更容易。就像电脑上接入了一个外接硬盘,我们往里面移动啥,它都照单全收。

输入型学习阶段,决定学习效率的很多时候是信息输入的效率。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