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竞品分析是产品经理的基础能力之一,我们在做产品之前,或多或少都会去做竞品分析,只有是否具现成文档罢了。
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人习惯使用相同的“模版”去做。
比如,使用将功能全部列举出来进行对比。
将流程梳理出来进行对比:
甚至是将软件结构全部画出来:
这些使用“模版”套出来的竞品分析,我都会嗤之以鼻。因为这样直接套出来的东西,先不说对于公司是好是坏,对于我们来说只会应验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来越菜,最后和上海青一样。
我们在使用这些模版的时候,最好遵守一边用一边想的原则,在用的同时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是为了展示哪些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助力。这样才是这些“模版”的初衷,这些初衷是为了让我们,尽快的了解环境趋势、梳理整体流程、探究用户需求、掌控软件优缺,最后减少试错成本,避免我们盲人摸象。
除了无脑使用“模版”外,许多人做竞品分析做完了就做完了没有结果。甚至还有宁可无结论,也不能蒙一个错误结论的说法。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想,他们应该是对于所遇见的问题不够了解,就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贸然做竞品分析,从而直接把自己做的一脸懵逼或者是造成来什么损失,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要知道一个“产品”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解决需求问题,通俗点说就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对于竞品分析这个“产品”来说,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我们解决遇见的问题,并根据相关内容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在没有真正的了解问题前,最好不去“轻易”的做竞品分析。如果打算要做,那就去做好准备。
首先,询问自己,遇见的问题是否需要用竞品分析去解决,如果确定需要,那就开始下一步,如果并没有问题,只是单纯的为了想做而去做,那么我推荐不用去做。因为这样的诉求完全就是一个伪需求,容易让我们半途而废,最终结果只是浪费时间和耗费精力而已。并且,很容易给我们带来一个错觉,不是我不会做,你看我不是做了部分吗,现在只是我没认真做罢了。
(浪费时间和精力是不可怕的,如果有了这种:我只是没认真,认真了我就没问题的心态,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我们最好在有足够了解问题之后,我们才开始做竞品分析。要知道问题不可怕,没有问题才是最可怕,因为铸成大错始终是那么看不见或者是不注意的小问题。
3. 模版是思路,思考才是核心模版的套用真的很简单,直接根据文章结构复刻就行,但是思维上的套用却是有难度的。
以常见写竞品分析的文章结构(4要素+6方法)举例,他们常常围绕着以下几个内容进行:
架构(结构、功能、交互);
分析(定位、运营、商业模式);
用户(用户体验、核心价值、需求功能、盈利买点)。
细化到文档结构上就是:
1.竞品分级
2.竞品基础结构
2.1 基础架构
2.2 功能
2.3 交互
2.4 流程
3.竞品核心策略
3.1 产品定位
3.2 运营策略
3.3 商业模式
4.行业发展&分布
5.用户&市场总结整体趋势
先不说这个结构的对与错,因为大部分竞品分析的结构都大同小异,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但是不管他们如何变化,他们始终是围绕着清晰、准确、理性等几个方面来的。
我认为,竞品分级是除确定问题外,最重要的初始点,需要我们慎重的选择,所以我在这里只会单独围绕着竞品分级(竞品选择)上来说,因为一旦这里出现问题,那么就是真正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而其他类似的结构、交互、功能、用户、运营策略、商业模式这些方面问题以后有机会再来细说。
3.1 换个思路看竞品选择竞品的初期,我们不要胡乱的套用其他人的模版,直接就是什么的核心竞品、直接竞品、间接竞品之类的东西。
我们要去理解,理解到底什么是核心竞品、直接竞品、间接竞品,理解之后,我们才去选择符合定义要求的产品作为竞品。
这里我推荐一个我的思路,我喜欢用时间的维度去看,但是因为时间的说法过去抽象,最后我使用的是行业和问题。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