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洞察 >

互联网的遮羞布下,是传统企业转型的亘古之殇

时间:2020-10-14 09:34|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读:多年来,面对“互联网+”浪潮,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化转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其趋势和转型的必然性,毋庸探讨,但仍然有许多企业纷纷折戟在转型路上。本文作者依据自身工作经历,对企业转型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梳理,并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互联网的遮羞布下,是传统企业转型的亘古之殇

“未来没有互联网企业,因为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必须是互联网企业。”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之间话题,似乎很难与2020扯上关系。早在互联网+刚刚盛行的上古时代,就已经有无数企业倒在了转型升级的大门前。没吃过猪肉也该见过猪跑了,在互联网已经烂大街的当代,很难想象这样低级的话题仍然有着思辨的意义。

作为产品老鸟,待惯了标准的互联网舒适区,对于新的挑战总是跃跃欲试。于是在前东家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际选择了出走,在年中加入了新的公司,一家传统基因的新互联网企业。现实总是让人一败涂地,老道如我、自信如我,也只能对着满地的鸡毛摇头叹息。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接下来就用实际案例与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同仁趋利避害,慧眼识坑。

一、我看到的问题 1. 好大喜功,异想天开

还是在那个互联网+刚刚盛行的上古时代,很多刚刚入行的企业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思潮涌动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地想大展拳脚。也只会在那个百花齐放万众创业的多年之前,找到风口,挖到需求,就有机会成功。而在各行各业已经做深做透做烂的现在,仅仅凭借一个噱头,一句口号,一丝妄想,怕是很难有所作为。

公司的成立源于协助本地政府的互联网项目,而后也希望借助于政府资源拓展出核心业务。但很难想象一个初始规模的小型企业,除去之前不了了之和如今还在筹划中的,同时在推进的竟然有3条业务线,而每条业务线都是难度和量级突破天际的巨型项目。

我想起很多年前投融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为什么是你”。而更早前的失败路演,我也现场被提出过类似的质疑。其实大可不必那么委婉的,大可直言不讳地问“凭什么是你”。

在行业跨度大且缺乏经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更谈不上商业模式创新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关系与背景做项目,注定危机四伏。而一味地追求广而全高大上,什么都想做,为了做而做,极有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淖。

其实有的时候,成功与否不止于想了多少做了多少,也在于能够遏制住多少脑海里的心猿意马。面对内心睥睨天下豪气冲天的志向时,多问问自己凭什么,少一些自负多一分谦卑,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2. 业余在上,专业在下

想起最近自创的概念“尿池效应”,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方便时一丝不苟,那么尿池外面就能长期保持清洁,方便后来的每一个人。倘若有一个人敷衍了事洒在了外面,那么后面的人就会因为不想踩着前辈的印记而选择站得更远,这就无疑增加了这个人也洒在外面的概率。长此以往,尿池肯定会因为周围的脏污狼藉而没法继续使用。如果不想被憋出问题,那么只能花费人工彻彻底底地清理。

据可靠统计(其实就是我自己掰指头数的),所在公司全职员工不到40人,抛开众多所谓的专家、架构师,50%的人title跟“总”字头相关。除去并不在上述统计内的技术外包团队,具备真实互联网经验的人远低于20%。产品团队共计10人,9人无产品经验且并不负责常规意义的产品工作,但7人挂着产品总监及以上title。鄙人不幸,正是10人中唯一资深的产品“助理”。整个团队平均年龄超过35岁,鄙人不幸,我这个年近30岁的互联网老汉正是最年少的那一个。

也是在那个百花齐放万众创业的多年之前,互联网的人才需求结构并不清晰,执行层快速涌入大规模从业者,而有经验、人脉、关系的往往又是传统行业的老人。所以那个年代的常态是,对互联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高管,指挥着一群专业的底层执行人员,搞出一地鸡毛。

外行指导内行的事现今依旧存在,但如此畸形的团队配置确实罕见。管理混乱导致项目反复重来一拖再拖,评审会需求方现场推倒既定产品方案,外行充当面试官考核专业应聘者……斩不断理还乱的闹剧不断上演,劣币凭借层级势能加速良币退场,一个只剩老白兔的企业注定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内卷。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是专业人才。商场如战场,打仗从来靠的是训练有素年富力强的专业军队,而不是饱食终日不谋其事的腐儒老朽。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