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我注意到饭桌上中国人习惯合食而西方社会习惯分食时,我便开始对这一文化差异以及诞生的原因起了好奇。崇尚集体主义的东方,和主张个人主义的西方,在哪些行为习惯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呢?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
怀揣着对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的兴趣,我读了《思维的版图》、《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有的国家贫穷》、《枪炮、病菌与钢铁 》。
本文将结合三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思考东西方思维的差异点,以及思维差异所造成的行为习惯上的区别,最后则探索造成东西方差异的终极原因是什么。
我关注这个的原因有许多,比如以更好地了解一些行为习惯乃至偏好产生的原因(如作者提出强调自然的广告在东方比在西方更受人欢迎),以及在面对全球文化彼此互相影响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会有所变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我们所讨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种社会的广义区别是 19 世纪以来社会科学最主要的观念,其区分与 19 世纪德国社会科学家费迪南·托尼所做的区分相似:
法理社会(类似个人主义社会制度):由理性意志推动、有明确目的、可改变手段以适应需要的社会结构,如现代政府、军队和企业的管理机关等。
礼俗社会(类似集体主义社会制度):由自然意志推动、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如原始社会、家庭,宗教、宗教社区等。
这各自最好的代表,就是古希腊人和古中国人。希腊人具有一种意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事的意识。实际上,伴随着希腊人的个人意志意识的是一种强烈的本体意识,个人主义这个词就很可能是希腊人或希伯来人发明的。这种对于个体个性的追求,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到《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中的神和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等,都可见一斑。
古中国人则恰恰相反,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集体或几个集体(家族、村子,尤其是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并不太在意对他人的控制或环境的影响而更在意自我控制,因此中国人会把在家庭中、村子里与他人的摩擦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更好地服从由地方官管理的国家的要求。另一个表现就像中国的主要道德体系儒家思想,基本上描绘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义务。也因此,东方人会比西方人能够更准确地觉察到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中国人对幸福的看法与希腊人也有所不同,希腊人认为可以自由地施展才华这样的生活是幸福,而中国人则认为幸福是一种与人和谐、淡泊宁静、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这一点的佐证也有很多,希腊的花瓶、酒杯上展现的是战争、体育竞赛和豪饮狂欢的场面,而中国的画卷、瓷器上描绘的是家庭生活和乡间乐趣。也因此直到现在,你可以发现强调自然的广告在亚洲远比在西方成功得多。
除了费迪南·托尼的区分外,黑兹尔·马库斯和北山志乃提出的“相互依存”和“独立”也传达了个人或集体的观念。独立性或相互依存性的培养严格地说是从有围栏的童床开始的。对于美国的婴儿来说,与父母分开睡觉。独自睡在一张小床上,甚至独自睡在一个房间里,这很平常。而东亚的婴儿与父母睡在同一张床上则是极为普遍的情况。小孩在睡醒之后,一个中国的婴儿常常是有几代人围着团团转。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概括来说,东西方思维差异体现在如下8点:
1. 关注和感知的模式:东方人关注环境而西方人关注物体,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喜欢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
有一个很典型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分别让京都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学生观看了八张彩色的生机勃勃的水下虚光照,其画面上都有一条鱼或多条鱼处于“焦点”位置,比画面上其他的东西体积要大、颜色更鲜明、运动得更快。每个画面中还有运动较为缓慢的动物,有植物、岩石、水泡等等。这个画面持续了大约 20 秒。然后又放映了一遍。在第二次放映完之后,参与者们要回答他们所看到的东西。
有同样多的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提到了处于焦点位置的鱼。但是 60%以上的日本人都提到了背景成分,包括水,岩石、水泡以及无生命的动植物。另外,日本的参与者的第一句话往往指的是环境(“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池塘”)。而美国参与者的第一句话有三倍的可能是指处于焦点位置的鱼(“那儿有一条大鱼,可能是鲑鱼,向左边游去了。”)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