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燕窝作为价格昂贵的养生产品,它的营养功效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燕窝市场也是鱼龙混杂。最近,辛巴团队为售卖假燕窝道歉,引发网友热议。身为互联网从业者的我们,能从这次事件中获得什么启发呢?本文作者从人货场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近几天某网红卖假燕窝的事情,发酵得沸沸扬扬,好像都被官方给点名了。
以我个人的从业经验而言,职业打假人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绝非没有被社会暴打的年轻创业者可以相比的。
我们不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这件事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人货场”的匹配出了问题。
什么是人货场,下面一图简单明了,大家可以自己搜一搜。
大概有这几个方向的解读:新零售,电商派,品牌派,营销派,大家说的角度都不一样,但道理大概相通。
但我觉得说的还是不够通俗,那我就再说的再通俗点,人货场这种东西,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想清楚下面三件事情你基本就大概知道这个仗应该怎么打:
谁去打/打谁(人)?用什么打(货)?在哪儿打仗(场景)?
01 谁去打?打谁?(人)这是人的两个重要问题。常见的人货场理论中,人一般指的是目标客户,是谁使用,谁付钱,谁决策的问题。
但实际上,除了目标客户,我们也同时需要知道,给我们打仗的人是谁。
有的时候,给你打仗的是电视购物,有的时候是KOL,有的时候是网红,有的时候是个精通算法排序SEOER……
就像屠夫杀猪一样,有的人直接捅脖子,有的人喜欢捅屁股,但不管从哪捅,反正最后都能吃着肉。
但这带来的是打仗的逻辑和资源配置很可能完全不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假如你是卖假燕窝的:
你直接卖给家庭主妇,和卖给家庭主妇的老公,逻辑就不太一样。一个直接说燕窝能带来什么样的功效,一个可能讲的是如何俘获女人心。
通过一个美妆主播卖,和通过一个食品主播卖,那可能逻辑又完全不一样。一个要向美丽靠拢,因为他的受众天然关注的就是美;而另一个要向营养和安全靠拢,他的受众可能更加偏向于食品本身的品质。
所以,研究你的消费者很重要,但研究谁替你干活也同样重要。
毕竟,虽然北非这种对手弱一些,但你要派意大利这样的猪队友去打,有时候也挺糟心。
02 用什么武器打?(货)货就是你打仗的武器,用什么武器去打你的目标客户,这很重要。
有同学读过互联网思维相关的文章,总觉得产品要做到“极致”才够,因此,就开始不计成本的去追求极致。
真实情况需要如此吗?恐怕未必!
你如果面对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敌人,恐怕三八大盖就足够取得一场碾压式的胜利了。
你如果面对的是有三代机的敌人,那恐怕你取胜最好的方法是直接上四代机,用代差去碾压对手。
用四代机,去打冷兵器的敌人也不是不行,但从商业角度而言,这个ROI不划算。
ROI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绝大多数的战争来说,其实“刚好够用”是ROI最好的一种方式。
比如,你就是想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坚果。
慢慢的,你觉得这行业门槛不够高,谁都能来卖,你想做的不太一样,想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于是开始琢磨各个服务细节“主人”“精美包装”,你的产品变成了服务+商品。
本质上,竞争壁垒越来越高,护城河也越来越高。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消费者开始不买单了 (我只是做个假设,实际上消费者也是一直在迭代)。
这个理念其实很通俗易懂,淘宝天猫在不断的进行品牌升级的过程中,慢慢忘了这个道理。
很多的商家从卖商品开始卖起了服务,从卖货开始卖起了品牌!
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成本,使得产口溢价大大增加。
而涨价带来的问题是你又拼命的提升服务和品牌包装,以使溢价合理,从而陷入了某种奇怪的循环。
而这时候,冒出来个拼多多,拼多多的成功,很多人认为是营销的成本,是拼团的成功,是微信流量导入的成功,这么讲都有道理。
但我认为拼多多成功的最层逻辑,是精准的产品定位的成功。
拼多多就很明白五环外人群需要什么,对于只需要这东西刚好够用的消费者而言,任何多余的成本,都是被浪费掉的。
所以,拼多多天然的是C2M的平台,拼多多的平台,天然就是去品牌化、去包装化的。
这个仗在哪儿打?在什么场景下打?
也是决胜的重要条件之一!
还回到上面的假燕窝的案例上: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