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导读: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开放、年轻一代家长登上舞台,儿童消费在家庭支出的占比不断增加,“儿童经济”日趋火热,室内儿童游乐行业,已经逐渐改变家庭周末节假日的去处,并且已经让诸多商家见识到儿童业态带来的磁场效应。本文作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对游乐园业态的发展可能展开了分析探讨,与大家分享。
笔者几年前参与一个针对儿童游乐园的创业项目,对儿童游乐园业态,有相对比较充足的了解。如标题所言,儿童游乐园行业,是坐在金矿上饿肚子,有比较大的价值,本文希望通过对儿童游乐园业态的分析,可以和从业者共同探讨儿童游乐园的方向与前景。
本文所说儿童游乐园,特指室内淘气堡游乐园,一般是由软包类项目组成,比如滑梯、水床、海洋球池等(如下面图片),不包含欢乐谷、迪士尼等户外大型游乐园。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游乐园业态价值分析、游乐园历史与现状、游乐园价值想象空间以及游乐园的拓展思路。
一、游乐园业态价值分析 流量入口价值——1–5岁儿童线下流量入口之所以说游乐园具有流量入口价值,原因如下:
刚需性消费:游乐园是属于刚需性的消费,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身体发育来讲,1–3岁孩子的活动半径较小,国内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玩的地方其实不多,淘气堡游乐园是其中相对比较合适的一类,软体包装乐园,孩子一般不容易受伤,面积一般也在200平以上,有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来活动,二是从消费价格来看,游乐园属于低消费的一种,在北京,绝大多数游乐园,办卡平均单次价格在30–70元,平均一年消费也就是300–700元,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消费的起,从笔者所接触的北京地区游乐园来看,一般经营在一年以上的乐园,存在竞争的情况下,会员数量普遍都在千人以上了;
本地化特征:游乐园属于本地周边消费的业态,一般辐射半径也就在2–5公里,在大型商场的乐园,辐射半径大些,在社区型商场/底商的乐园,辐射半径就小些,所以办卡消费人群主要是周边人群;
年龄段集中:游乐园的消费对象是1–6岁儿童,主要集中在1–5岁儿童,其中,周一至周五,主要是1–3岁儿童,周六日节假日,主要是2.5–6岁儿童,会员年龄段很集中;
消费频次、消费时长较高:游乐园绝大多数都属于办卡消费,次卡或者年卡,次卡一般都在12次以上,绝大部分每月至少消费一次,部分会员,每月一次;每次消费,基本都在一小时以上,孩子在里面玩,家长在外面等着;
场景价值——天然的儿童内容叠加场景业态延展性:儿童游乐园属于孩子玩的地方,但实际上我们也观察到,把游乐园业态和零售业态、培训业态、其他儿童业态相结合的案例,比如悠游堂,部分旗舰店里都有零售板块,比如笔者在北京所接触的一家乐园,除了游乐园的业务,还相应的增加了英语培训、绘本阅读,主打玩中学、学中玩,这两个业务都还做的不错;甚至有的乐园,增加了美甲等业务,主要满足等候区家长的需求;
内容附加性:目前的游乐园还处于“卖场地”的阶段,靠设备和场地满足孩子玩的需求,但是基于游乐园的场景特征,存在叠加内容可能性,比如IP内容,比如部分碎片化学习内容;可以看到有个别游乐园展开了探索,比如英语主题乐园等等;
活动承载能力:绝大部分游乐园属于中小园,面积在250–700平左右,小部分属于大园,面积在700平以上,并且,游乐园属于开放型场地,可以承载相对丰富的儿童相关活动,笔者团队当初做过的儿童活动,包括生日会、亲子舞蹈、亲子手工、亲子阅读等等;
二、国内游乐园历史与现状国内最早的淘气堡游乐园,是2000年左右,从日本传入上海的爱乐游儿童乐园(好吧,这是坊间传闻,一直找不到确切的资料),后面游乐园业态就慢慢发展起来,它的发展,遵循了一般消费业态的特点,从一二线城市扩散到三四线城市。
在扩散的过程中,一二线城市的游乐园业态发展与三四线城市存在一定的割裂,在16、17年的时候,一二线城市游乐园已经进入到了竞争白热化的红海阶段,而三四线城市,还处于发展期。
笔者在16年的观察,北京市场,游乐园的数量和密度已经很高了,而笔者老家,一个四线地级市,游乐园之前才寥寥两三家,16年数量增长才开始加块,大的商场基本都有了。
这期间,也形成了一些品牌,比如悠游堂、麦幼优等等,这个阶段的游乐园,根据发展路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