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新冠疫情的突然来临,让社区团购在今年重新站上资本的风口,但互联网巨头的扎堆入场,近期又将这个行业抛上舆论的浪尖。2020年即将过去,站在2020年的末尾展望2021年,电商巨头之间,是否会掀起一场新的农业大战?
近年来“农产品上行”、“数字农业”等词语,开始频繁出现在巨头的“双11”购物节上。农业数字化也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被越来越多的巨头所提及,在此背景下巨头在数字农业上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了。
去年10月,阿里正式成立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开始全力推进其数字农业项目;而在此之前,拼多多则举起了“农货上行”大旗,全力推动农产品的产销对接;京东也与多地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其数字农业技术落地。
从各家的动作来看,对于数字农业各家巨头都是势在必得。但在具体的发力点上,各家却有明显不同。
一、拼多多全力推动农货上行在三大电商平台之中,拼多多对推动农产品上行最为热衷,而如今它也是业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1. 我国农村电商的线上流通率非常低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农产品流通各渠道占比调查中,农贸市场占比最高达到51.8%,超市占比位列第二位达36.4%,位列第三的是个体商贩占比为8.5%;其次是电商渠道,仅有2.8%。农产品线上渠道占比如此之低,给后来者发力线上创造了机会。
2. 拼多多在农货上行方面拥有先发优势早在2017年之前,拼多多就开始推动农产品上行,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这种先行一步的布局,让拼多多吃到了下沉市场崛起的巨大电商红利,从而让其迅速在农货上行方面建立了竞争优势。
比如,拼多多构建的体系化、系统化的助农模式,就为其推动农货上行提供了诸多助力。
例如,针对传统农产品流通链路长、信息不对称等痛点问题,拼多多推出了“产地直连”的新模式,拉平了产地和销地之间的信息差,很好地保证了供需平衡;针对农村人才不足的问题,推出了多多大学,帮助培养新农人、新农商……
正是凭借这一体系化的举措,帮助拼多多奠定了其农货上行第一平台的行业地位。
据拼多多《2019年农产品上行发展报告》显示,拼多多2019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了1364亿元,同比上涨了109%,据预计2020年,拼多多农产品电商销售总额将会达到2500亿元,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在行业的地位也将愈加稳固。
二、阿里押注全链路农业数字化改造与拼多多不同,阿里则提出了全链路农业数字化改造的新设想。
所谓“全链路数字化改造”是指通过把控从上游到终端的整个环节,并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而将农业整个从产到销的过程,都纳入到数字化进程之中。阿里之所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参与农业改造,背后则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我国传统农业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的问题,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比如,我国农业的“小农”形态,使得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很低,这给农业的产业化带来了一些困难;其次,由于缺乏很好的农业供应链,农产品在流通环节耗损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传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数字化技术则对改善这一问题多有助益。
另一方面,阿里在数字化方面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具备很好的数字化改造的能力。比如,阿里云旗下的数字农业ET大脑,就能够为农业数据的打通提供技术支持,阿里云旗下的AI、区块链技术等,也为农业的智慧化、可溯源追踪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而阿里之所以想要做全链路农业数字化,则与农业的产业链较长不无关系。
农业从产地到流通再到销售,中间经历各种环节。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任何单一环节的数字化,对农业数字化改造的效果都不会太理想,这也正是阿里投身全链路农业数字化的原因。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阿里在产源地数字化(基地模式)的基础上,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打通供应链的产地仓,来加速流通环节的数字化。据悉,目前阿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5个产地仓和十几个销地仓,进而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仓网群。
由此,阿里已经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基地模式),到运输流通(产地仓),再到淘宝、天猫、盒马前端零售的全链路农业数字化闭环生态。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做数字农业上,阿里有着全盘的谋划和全方位的布局。
三、京东侧重技术赋能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