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如今不少企业为了避开激烈的竞争,主动选择国外市场或者开拓海外生意;比如滴滴已经出海五年了,除了国内的市场存量以外,海外市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中国企业出海的一些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滴滴出海已经五年了。
当无数目光紧盯着滴滴国内的一举一动之时,在相对少有人关注的国际化业务上,滴滴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自2015年开始,滴滴通过投资的方式密集布局海外市场,其国际化业务也进展迅速;目前,滴滴已在拉美的巴西、墨西哥等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俄罗斯等13个国家提供服务。
分析发展路径,其国际化业务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0 以投资的方式进入海外出行市场;2015年,滴滴陆续投资了北美的Lyft、印度Ola、东南亚Grab及欧洲Bolt(Taxify)等公司,通过投资的方式与海外本土企业达成合作。
2.0 业务出海,自有品牌落地;2017年,滴滴确定了业务国际化的发展战略;2018年,滴滴成立国际业务事业部,收购巴西最大的网约车公司99;5月,滴滴正式在维多利亚州吉朗上线,6月进入墨尔本。
3.0 当地市场的精细化探索;2019年以来,滴滴在拉美地区连开数城,并探索当地市场的本土化运营,如安全出行、助力抗疫和本土数字化改造等。
据统计,2019年全年,滴滴在海外市场已经完成10亿订单;此外,滴滴的外卖、配送、支付及智慧交通等其它海外业务也取得不小成果。
滴滴国际化的决心十足,相比国内出行市场的存量竞争,海外市场无疑有着巨大吸引力;但由于疫情来袭,滴滴不得不放慢脚步,同时也重新思考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策略——在覆盖更多国外用户的过程中,如何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当地政府及消费者产生共鸣。
疫情既是困境,也是契机;在网约车运营、司乘安全维护、商业化、助力抗疫等实践上,滴滴在中国市场沉淀了可供复用的经验。
随着滴滴的海外扩张持续取得成效,这些“中国经验”在国外生根发芽,从而赋能海外市场,帮助滴滴传递品牌价值,进一步助力其在海外市场增长。
一、在中国结果黑天鹅的降临是悄无声息的。
新冠疫情波及全球后,滴滴的国内外日单量一度下滑,但这不只是滴滴遇到的问题;Uber、Lyft等海外出行企业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去年6月,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洛沙希曾表示,Uber的全球打车业务较去年下降了70%。
运营压力不小,但滴滴的全球扩张动作没有因此停止。
2020年,滴滴在中美洲、南美洲陆续开城的同时,还首次入驻了俄罗斯及新西兰。基于在国内积攒的技术优势和运营经验,滴滴有着可观的创新能力和本土适应能力,相关优势在其海外治理和扩张都有具体体现。
首先,滴滴与海外老对手之间有着丰富的交手经验,且在中国市场略胜一筹。
历史中的滴滴面对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Uber一度不占优势,但凭借本土化优势和创新,滴滴成为国内出行领域的头部互联网公司;而在与Uber竞争期间,滴滴的几位高管就已经惦记上了出海与国际化。
滴滴CEO程维曾在2017年的采访中提到过Uber全球战略对滴滴的触动:“Uber三年前来中国,我就意识到我们低Uber一个维度,他像八爪鱼一样,头在美国,伸了一个触手到中国,所以只攻击一个触手是没用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滴滴早早就以投资Lyft、Ola、Grab等地方出行玩家的方式布局全球。
其次,不仅是投资,滴滴在成立仅三年时也开始亲自入场开辟海外市场。
得益于此,如今的滴滴在全球范围已为超过5.5亿用户提供快车、出租车、专车等在内的15种服务,年运送100亿人次,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车叫车平台。
最后,在抗击疫情、完善安全功能方面,滴滴已经沉淀出了自有的方法论。2019年,滴滴在国内安全投入超过20亿元,截至2019年7月,滴滴安全工作团队已扩至2548人;过去一年多,滴滴发布了网约车及整个出租车行业的首个《网约车安全标准》,同时也运用大数据能力夯实安全基础。
上述在中国落地的实践并不孤立,相关经验为滴滴应对海外疫情及当地运营提供了信心;渡过了最初的探索期后,滴滴将在中国积累的经验与海外地区的本土化特点结合,以更精细的运营打开海外市场。
二、种子播向世界在2020年全球受新冠肺炎的影响下,滴滴不仅在国内积极采取了成立保障车队、设立线下消杀站、给车辆安装防护膜等防疫举措,也将这些措施推广到了海外。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