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洞察 >

疫情过后,在线教育是否是大梦一场?

时间:2021-02-03 09:12|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这个特殊时期在线教育实现了普惠,全国家校师生集体电子设备开课,看着华丽的新增用户和DAU,这个市场和用户被教育的程度突飞猛进,但是那又怎样?潮水也会褪去,搁浅的会是谁?疫情终将过去,活下来的又会是谁?

 疫情过后,在线教育是否是大梦一场?

“暑招生,寒扩科,春秋两季忙续费”,这是教育行业的一年四季。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变天了!

线下教育机构纷纷受创,中小机构更是宣告倒闭,可见有多少企业都是靠着微薄的现金流,在濒死的边缘疯狂试探,这场疫情,也成了多少企业的压力测试。

同样出乎意料的还有在线教育,疫情期间火了一个词-无接触,无接触外卖,无接触快递……这个词像极了前些年被吹爆的互联网+,可以+万物,这次轮到了教育,无接触教育,官方名曰在线教育。

延期开学愁坏了老师和家长,尤其是K12阶段,地球可以不转,学习不能停止,应试就是一切!在线教育成了救命稻草,也让这个行业的发展得到了催化。

2019年暑期几大巨头狂砸几十亿广告费,只为抢生源,成了一时的热点。这次居然可以不用资本推动,就能教育用户走入线上产品,各大公司可谓牟足了劲,用”停课不停学“响(tui)应(guang)国(zi)家(jia)号(chan)召(pin)。

疫情过后,潮水退去,在线教育,大梦一场

从结果来看,在线教育成功了,教师全民变主播,学生狂刷666,线上作业来一份~从股市也可以看出来,开市以来除了医疗概念股,在线教育更是出现了连续涨停,没想到这个慢行业也会有春天。

但是,潮水也会褪去,搁浅的会是谁?疫情终将过去,活下来的又会是谁?

教育行业,需求想清楚了吗

教育行业相对特殊,角色众多。狭义点来说,学生是唯一的使用者,教师和家长都是决策者,教师决策用什么,家长决策买不买。

虽然不同教育阶段会有不同,但多方需求是一致的,且以K12为例,能提分我就认可你的产品

即使跟谁学已经实现了3年上市,但我坚持认为教育行业是个慢行业,几年上市的神话出现在教育行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不仅仅是因为教育行业没有传统互联网的规模效应,更是因为这个行业太需要质的提升了,这个质=提分能力(对,没听错,就这么粗暴),相比于线下教育,你凭什么说线上教育更能提分?

如果不能证明这个问题,那在线教育将永远面临着高昂的拉新费用,割完一茬再拉一茬,入不敷出是终极形态。所以,生生不息的流量,一代接一代的学生,成了这个行业的韭菜。而企业一侧在无法突破质的困境下,流量是活下去的唯一出路,所以在拉新上不惜成本,全力出击。

回归教育本质,互联网的流量法则不应该成为教育行业的重头戏,互联网+教育如何无缝连接,甚至超越线下教育,才是发力点。

线上线下,谁又能笑傲江湖

中国上下五千年,教育已有了几千年的传承,老师站在三尺讲台,学生们托腮排排坐,是根深蒂固的认知,并且经千年的验证是可行的。

千古流传的认知,甚至你我这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在线教育,想在短短几年撼动这种观点不是易事,甚至不可能,这也是我认为教育行业是个慢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并不代表在线教育毫无机会,自2014年在线教育崛地而起,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下教育的一些问题。

诸如:

(1)去中心化,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eg:跟谁学,猿辅导,作业帮直播课。

中国地大物博,但也限制了资源的流动,发达城市聚集了太多优质的资源,教师是其中之一。让我这种五线城市的孩子,享受到北京名师的辅导,今天的在线教育做到了。

(2)数据模型,使学习过程科学化、高效化;eg:一起作业,翼课网,作业盒子。

学习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盲目灌输知识并不可取,K12阶段的学生,时间就是分数,效率就是一切。通过行为数据搭建科学的学习模型,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这也是互联网擅长的事情。而且现在不谈大数据,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互联网的。

上述两个例子,也要反向思考。

教育是需要互动的,需要师生肢体和面部表情的交互,才能达到奇效,学习是需要这种场景的。并且线下教育机构会起到监管的作用,因为K12阶段孩子不具备自驱力,所以监管效果是家长尤为重视的。即使近年来火爆的线上双师模式在补足这个差距,但在效果上还是难以企及的。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