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从去年下半年起,无人商店、无人冰柜与无人货架的概念开始野蛮生长,多数从业者都认为新零售的决战关键在于供应链以及地推,所以办公室货架如野火燎原,但这些从业者似乎都忽略了新零售的另一个关键:新技术。
认识Amazon Go的两个误区
今年初,西雅图第七大街2131号,延迟了将近一年,传说中的新零售圣地Amazon Go终于向大众开放。正如预期,一场新零售科技大秀就此展开,Just Walk Out技术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撇去目前美中不足的因为限流而产生的排队人潮外,多数去过Amazon Go的客户都对整个购物体验给予高度评价。
对于傍晚百货公司就关门,人力成本高居不下的美国来说,无人店其实是刚需。细数无人店有延长销售时间、降低经营成本等优点,但残酷的事实是对消费者而言,并不会因为无人店使用了高科技,就可以对用户体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无人店带来的是流程的复杂化以及服务打折扣,消费者会扭头就走,因为有人服务的店还是普遍现象,这样无人店很快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无人商店了,因为真的连客户也不会有。
第一个误区:人脸识别为了确保基本的流程顺畅,Amazon Go的黑科技其实为此下足了工夫。所以一开始我们先来科普下关于黑科技的基本观念,以及常见的误区。首先江湖谣言中与事实相差最远的其实是关于人脸识别,其实在多人场景中,技术难度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跟踪商品被拿取以及该把商品放到哪个虚拟购物车中(每个店中的客户都有一个虚拟购物车,估计店内有将近70个走来走去的虚拟购物车)。
阿里曾宣称它们的无人店是基于人脸识别,但是实际上用脸来追踪虚拟购物车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为非常容易跟丢,尤其是大多数的客户并不会持续抬起头,只要当客户从货架取商品的那一刻没能采集到脸,基本上就会发生结账计算错误,因此人脸识别技术是没有追踪客户移动到哪里的能力的。Amazon Go根本没有人脸录入的步骤,所以也就无从使用人脸之说。至于阿里,在结账离场时有那么巨大的RFID感应门,其实就说明了实际采用的技术是什么。
第二个误区:纯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第二个误区则是关于Amazon Go采用纯机器视觉解决方案,这也不正确,判断被拿取商品的种类以及数量其实都是靠货架上的重力传感器。货架上有许多小分区,每个分区都是一种SKU,所以会有相近的重量,它们可以因此得知精确的被拿取商品的数量。
重力传感器本身并无识别功能,所以触觉仍需视觉的协助,那么多个虚拟购物车在店内走来走去,难道只靠天花板的摄像头就能精确定位追踪吗?其实答案看亚马逊的专利文件才是最准确的——最主要关键是通过头顶的无线讯号发送器来跟踪店内行走的客户。
根据实际参观过Amazon Go的友人表示,他们曾经拿取商品时手机刻意关机,Amazon Go却依然能够正确地把商品添加至他们的账户。事实上,亚马逊早就有备案,那就是头顶的摄像头去做行人移动跟踪,通过红外光传感器(根据体温),能够更正确地追踪人体。
当顾客伸手至货架拿取时,也能通过对手的侦测,来触发商品被拿取的监测信号。除了视觉做跟踪,事实上还用了听觉,通过店内的多个不同位置的收音设备的音频接收时间差,其实就跟蝙蝠通过声音来精确决定飞行方向一样,这也是辅助进行用户跟踪的一大利器。
所以各位可以发现,Amazon Go为了要做到无人店,每个环节都准备了一种以上的备案,也因此它能做到流畅到令人讶异的使用者体验。甚至能让每个在里面的客户都能感受到做小偷的快感。
但Amazon Go并非没有罩门,当用户购物离店后需要将近5分钟才会收到结账账单,就可以想象它是耗费了多么庞大的资源来做计算。光是用户离店一次性将整个购物历程上传计算以及确认结算结果,即使是全球云服务第一名的龙头也要计算耗时5分钟,可见这还不是可复制、商家可负担的方案,但是Amazon Go开了个头,技术改善进而普及应该是迟早的事。
新零售不应该是佛系零售反观国内,从去年下半年起,无人商店、无人冰柜与无人货架的概念开始野蛮生长,多数从业者都认为新零售的决战关键在于供应链以及地推,所以办公室货架如野火燎原,但这些从业者似乎都忽略了新零售的另一个关键——新技术。
为了扩张版图,许多零售业的铁律,像是坪效、毛利、盗损等问题,都视如拂面清风而毫不在乎,甚至对收不收得到钱也无所谓,面对低流水低毛利低坪效也面不改色,我们可以称这些新零售都是二十一世纪的佛系零售。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