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2013 年 10 月,Snapchat 打破阅后即焚的规则,推出了 Story 功能。用户发布的内容只会停留 24 小时,可发布照片、GIF 图或 15 秒视频,并可以在上面添加涂鸦和贴纸等效果。Story功能的推出有效地为 Snapchat 带来了用户增长,随之也被抖音、微博、快手、微信等国内社交产品借鉴,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本文作者对这背后的产品逻辑展开了深入探究,与大家分享。
上篇写了《万字长文,谈谈我对视频号的思考》,大概被50多个公众号转载,后面幸运的被小龙看见了。
今年最感兴趣的两个产品,一个是视频号,一个是story;视频号已经写了,今天重点讲讲story。
先说结论:
(1)story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模式”,而是一个在“既有关系维系”里面的补充。必须先有关系链,才有story。
内容相比关系链是后置的,如果没有关系链,不可能做成,所以抖音、微博目前做不起来;
(2)关系链强可以弥补内容的不足,中弱关系下,对内容的质量要求高,「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缺乏可看性,难以获得非亲密用户的积极反馈」。
发了没人看,这是国内大部分社交/社区产品做story遇到的普遍问题;
(3)Snapchat、Instagram story之所以成功,本质原因在于「社交网络的构成形式不同」。
Snap、INS是「社交强于内容」,偏熟人网络,带有强烈的「自我形象维护」与「塑造」的目的,snapchat的理念是让朋友通过我的眼睛看世界;
快手、抖音则是「内容强于社交」,偏陌生网络,大家反而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触达,更多的曝光;
当时的实验验证了快手用户根本没有story的需求。
(4)真正降低发布门槛的,对用户而言不是缩短可见时间,而是控制可见范围,2亿人使用朋友圈3天可见功能覆盖度足以说明问题;
(5)微信群是微信最伟大的feature,微信群实现了用户关系链提纯、内容“半阅后即焚”、IM形式的互动载体三大核心价值;微信有一个Snapchat的廉价替代方案——微信群;
(6)Story=IM消息的群发版本,但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群发版本;
如果微信最早的形态是story,后面做朋友圈也做不起来;story和朋友圈本质满足的是一个需求,互相克制,如果没有朋友圈,而是一开始做的就是story的形式,那story就起来了。
(7)视频动态没有给予微信关系链持续活跃更多帮助,张小龙可能用直播来解决,直播是一种比story更有信息量,门槛更低的表达方式。
文章整体结构:
快手当年为什么做story,存在哪些潜在机会?最终失败的原因
微信视频动态失败的原因及微信和snapchat的异与同
谈谈snapchat和Instagram做story背景及成功的原因
国内story失败的共同原因及story本质
谈谈story与短视频、直播的关系
如果要做story需要哪些要素?存在哪些机会
快手做story的新机会及快手对QQ空间对威胁
总结
一、快手做story的幕后故事 1. 快手为什么做story?快手是19年开始做story,假设是仅24小时可见的story,对视频的完成度要求不高,可以降低用户的心理压力和发布门槛,提高生产者的渗透率和活跃度,同时也可以带动留存的提升。
而且当平台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增量空间有限,提升用户粘性,是产品成熟阶段的重要目标。
story通过降低内容产出门槛,增强作者和读者之间互动,提升更多用户的参与感。
另一方面快手做story时期,抖音多闪上线「随拍」,微信上了「视频动态」,微博故事做了2年,大厂都在尝试story这种形态;
国内所有社交/社区产品,都想拓展新的社交场景,或者稳固自己的社交生态 ,而“Story”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模式,大家宁可试错,也不能错过这个形式,有试错和探索的这个成分在。
2. 快手做story功能有哪些潜在机会?(1)强大的工具属性和丰富的短视频内容;
快手2011年成立,经历了9年的时间,从最早的GIF图到社区转型,再到短视频社区,有强大的工具属性和视频生产能力。
尽管快手每日视频上传量和微信朋友圈视频发布量相差五六倍,但微信朋友圈短视频丰富度和快手差好几个量级,快手在在短视频内容丰富度有一定优势;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