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洞察 >

大厂,没有方法论(上)

时间:2021-02-13 09:4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语:提到产品方法论、工作方法论,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去向大厂学习,但是大厂其实没有方法论,所谓的方法论都是在产品设计以及迭代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想要学习方法论,先从理解用户以及思考到底互联网产品开始吧。

 大厂,没有方法论(上)

前段时间,张小龙做了“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分享。

当时我是捧着手机一字一句地看完的,这是他自2012年开始做公开演讲以来,对产品思维和产品方法讲得最清晰和完整的一次。

演讲全程不提方法论,也没有出现“底层逻辑”、“模型”、“用户增长”之类的高大上字眼,只是产品背后一个又一个的探索和思考。这其实是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在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做产品。

这也与我在平安、蚂蚁这些年的所见所思暗合:大厂其实没有方法论,只有封装在一个又一个产品和feature中的探索和思考而已。

你看到的各种经验和总结,其实只是结果,却不是探索的方法。假设时间可以倒流,同样的人,拿着自己总结的方法,回到当初,一样纠结和痛苦,一样有可能失败。

所以,倒不如把自己放到小白的位置来看张小龙的演讲,想一想,如果我是一个刚刚入行的产品经理,会希望从张小龙身上学点什么呢?我又能从他的演讲里,得到什么启发呢?

我想我会抛出自己的灵魂三问: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产品?

怎么才能做好一个互联网产品?

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带着问题再看张小龙的演讲,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文章的最后,是我对张小龙分享内容的思考和一点不同的见解。全文内容有点长,我会分两次发完,今天发的是上半部分,enjoy~

俞军在湖畔大学做分享时曾提到:

所谓产品经理,就一句话:理解用户,定义产品。

那么,我们就从理解用户、思考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产品开始吧。

一、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产品?

从前在面试产品经理的时候,我有必问的一道题:你做了什么产品?它用XX资源、解决了XX用户在XX场景下的XX问题?

通过这道题,可以了解一个产品经理是如何思考用户场景、如何撬动这个场景下的用户需求,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产品的本质。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帮助你了解一个人的产品sense。

随后,在面试过程中我会进一步了解产品设计中碰到的问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优化旧规则吗?设定新规则吗?再后面,可以继续了解数据表现、可以优化的点等等。

提炼一下,就是用户场景、产品本质、撬动点、产品规则,我们结合张小龙的演讲,逐一拆解。

“不至于在各个场景里遇到身份的冲突”

“其实产品的迭代是由无数这样的选择组成的”

(视频号)这个新的ID,还必须特别方便,不至于在各个场景里遇到身份的冲突。所以处理得不好,(视频号ID和微信ID)双ID会让系统变得非常复杂。比如你评论,就需要选择用哪个ID来评论。

我记得当时有个方案是,每个进视频号的人要创建一个视频号ID,用这个ID来浏览和评论内容。我说不对,浏览者应该是微信身份,而不应该强迫每个人开一个新的身份才能看和评论。幸好当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径,不然就没有后来的社交推荐体系了。其实产品的迭代是由无数这样的选择组成的。

1. 启发:这里说的是用户场景

回到用户的真实场景来做选择,这是产品经理做一切事情的原点,关键点在“场景”和“选择”这两个词上。

先看场景,场景是相对于用户来说的。

在微信的生态里,用户在对视频号这样的新业务没有任何认知的情况下,看一看视频号就要先注册视频号ID,门槛和难度都是很高的;在对视频号有认知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在微信号ID和视频号ID之间做选择,门槛和难度也很高。

之前初入平安时,集团体系内的账户体系极其纷繁复杂,不但不同业务有各自的账户,而且同一个业务下可能还有多个账户,用户的认知、公司的业务交叉都有困难。

后来才逐渐开始收拢,业务账户统一往壹账通走,支付账户统一往壹钱包走,最终统一收到壹账通。其实账户的建立和选择,只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一个场景而已,用户完整地使用一项服务,场景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以理财场景为例,就包括绑卡、产品比较和挑选、加自选、下单交易、购买后的持仓管理等等。而且,你还不知道用户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这些操作:颠簸的公交车上、无聊的项目会里、热气腾腾的火锅店里——复杂的业务+多变的环境,就是我们的用户面对的真实场景。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