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洞察 >

互联网下半场,财经类内容服务如何突围?

时间:2021-02-14 10:27|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读:内容消费一直是人们上网冲浪最常做的事情,财经类内容在近些年来广受欢迎。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财经服务不再是简单提供信息即可,知识付费成为主要趋势。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财经类内容的现状及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互联网下半场,财经类内容服务如何突围?

获取信息是我们在互联网上最常做的事情之一,通过看文章、看视频、听音乐、听音频、看图片等,我们获取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这些信息也会对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如购物、旅游、理财、学习等等。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特点

不论哪个时代,内容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耗时间。如果一个互联网产品有很多优质的内容,用户可能会长时间地泡在上面,用户黏性较强。用户因为内容被黏着在某个产品上,习惯了对这个产品的使用,也会习惯使用这个产品附加的其他功能,产品从用户身上赚钱也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PC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很轻松地通过搜索、链接进行跳转,信息的传递更开放。相比于PC互联网,APP更封闭,信息的传递更依靠社交,也就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转发”、“在看”等分享动作。

如果说PC互联网时代还可以通过劣质内容的关键词优化等手段来欺骗搜索引擎的话,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得真正地有优质内容了。门户网站可能会从时效性上下手,推出专题报道;新媒体公号更多选择垂直化的打法,聚焦浓缩解读或者其中亮点部分。

二、焦虑的中产

得益于过去三十年的高考制度和改革开放,神州大地上发生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底层逆袭现象,大部分逆袭的底层,成为了中产;极少部分,成为了上层。

据胡润研究院的报告,2018年8月,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其中新中产1000万户以上。吴晓波认为,十年后中国新中产会达到4.5亿。

按照某度百科的定义,中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有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在壮大,同时不安全感也一直笼罩着他们。

从中产的定义可以窥见中产焦虑的根源:“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的闲暇”。

中产既不像富人,工作仍是谋生的手段,因此一旦遭遇重病事故或长期失业,家庭生计立刻难以保障。在经济结构急剧调整、互联网冲击传统产业、人工智能山雨欲来等时代大潮冲击下,焦虑更甚。人类从互联网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工作谋生”的中产们对自己的未来以及子女的未来产生深深的恐慌。白领止于人工智能,蓝领止于机器人,很多岗位正在永久性地消失。

中产又不像搬砖的农民工就活在当前,在受过高等教育丰富了思想扩充了眼界后,时常会想想明天的明天以及下一代。

中产更不像富士康的厂哥厂妹,三班倒连轴转累得只想上天台,还有一定的闲暇(至少是思维闲暇)去思考人生。

这样的人都不焦虑谁焦虑?向上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也有可能向下跌入社会底层。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即时无限传播很容易放大社会情绪,碎片化信息大水漫灌又降低了中产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喜欢思考但又缺乏深度思考能力,这样的人群是自媒体大V的最爱,贩卖焦虑、鼓吹消费、知识付费成为割韭菜的三部曲。

这几年得益于自媒体的教育普及,亿万中产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财务自由”。“轻轻松松收入翻10倍”、“1年时间,从负债6万到年入百万”,各种理财课程、书籍多如牛毛。理财的意识也越来越普及,对财经内容的需求也更加旺盛。

三、财经类内容服务突围三大方向

多数的读者是通过内容细分类别、标题来筛选自己想看的内容。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服务、体验,以实现商业价值。

与一般知识付费产品相比,财经新闻付费受社会热点推动、延展空间大,不会轻易在一次性爆发后陷入沉寂,需要重内容、也要重产品体验。财经类内容提供商更有必要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者转向服务提供者,以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

总体上看,产业的发展,是由技术和需求驱动的。技术高速演进时,会直接推动产业高速发展,比如互联网的上半场。但是,技术演进到了一个节点之后,很难持续,这时候,就需要发掘用户需求来推动,也就是精细化运营。

因此互联网下半场竞争的关键在于找准用户群、找到需求,发掘出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的机会。

方向一:拼速度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