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目前国内外也尚没有研究证明社交网络的夸奖是否真实有效,因此夸夸群是否有必要发展成互联网产品值得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变快,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心理疾病的困扰。2005-2015年之间抑郁症患者人数增加了18%。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抑郁症列为全球致残率最高的单一疾病,其中,80%以上的抑郁症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近30年来,中国公民患心理疾病的几率也一直在上升,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从1982年的0.76%(Wang et al., 2015)上升到2017年的4.2% (WHO, 2017)。然而,中国心理疾病的医疗救治仍处于较低的认知率。地市级以上医院的识别率不到20%,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到10%,重度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一年以上的患者仅占22.7% (Han, 2003)。
在中国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话题,关于心理健康的设计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被主流所认可。在《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调查及预防对策》这一研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自残甚至伤害他人的事件不断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变成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截止到2017年为止,中国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达 23.8% (WHO, 2017)。53%的本科学生报告在过去的12个月中感受到“超过平均水平”或“巨大”的压力水平(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2015)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来源有很多,包括学业问题,人际问题,财务问题,家庭问题,职业担忧等(Aselton,2012)。
然而,研究表明,73.3%的学生偏好独自处理压力,52.2%的学生认为压力在大学是正常的,5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需求不严重,46.7%的人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减压和治疗 (Regehr, Glancy and Pitts, 2013)。
2. 社交网络(SNS)和抑郁症目前的夸夸群主要基于中国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和微信,关于社交网络的使用和抑郁症的关系颇有争议的。有人认为SNS的使用与抑郁症之间没有关系(Jelenchick, Eickhoff and Moreno, 2013)。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线下没有得到的感情需求可以由线上补充,抑郁情绪较高的青少年更倾向使用互联网交朋友并表达感情(Hwang, Cheong and Feeley,2009),线下社会支持较弱的青少年能从积极的在线社会化中受益最多( Khan et al. ,2016)。
还有一些关于社交网络负面的一些影响,例如:过度的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感的增加(Huang and Leung,2012)。
基于这样的争论,Zúñiga,Barnidge 和Scherman (2016) 做了专门的研究,并得出结论:社交网络是否会造成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取决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关系给个人生活带来的价值。社交网络的资本既有形又无形,包括信任、规范和网络。对于低社会资本群体社交网络使用加强了抑郁症,而对于社会资本较高的群体社交网络的使用增强了他们社会满意度。
说到社交网络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得不提的一点还有网络霸凌。网络霸凌,被定义为通过电子技术对其他个人或者团体进行攻击或者有害的行为。
Whittaker 和 Kowalski (2015, cited in Peluchette et al., 2015)表示,网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使用社交网络的强度越大,他们遭受网络欺凌受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同于传统欺凌形式,网络霸凌让受害者无处藏身,因为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和隐形性却助长了网络霸凌的发生 (Bonanno and Hymel, 2013)。在这个负能量横行的网络时代,夸夸群反其道而行之,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3. 文化、自我披露和夸奖受传统儒家、佛教和道教哲学的影响,东亚文化中人们偏向情感上的克制 (Matsumoto et al., 2008, cited in Nam, Kim and Tam, 2017),甚至把自我控制、对于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等认定为至关重要的人生目标 (Nam, Kim and Tam, 2017)。
中国人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反应被描述为压抑和不频繁的,中国家庭也倾向于鼓励孩子克制情绪。另外,中国的教育更注重数学、阅读和科学性能的排名,从而忽视了综合功能和社会情感发展(Kirkpatrick and Zang 2011, cited in Luo and Mao, 2011)。
为了寻求关注以及给长期积压的情绪寻找释放的出口,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选择在虚拟隐蔽的社交网络上表现自己和分享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情绪(Chen and Li, 2017)。关于自我披露的好处有很多。自我表露指人们自愿和故意向他人揭示自己的内容,包括思想,情感和经历的行为。在社交网络上自我披露可能满足了披露者对自恋需求,有益于幸福和心理健康(Kim, Chung and Ahn,2013)。积极的披露产生快乐和良好人际,消极的分享减轻抑郁增加信任 (Lin, Tov and Qiu, 2014)。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