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分析 >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时间:2020-12-08 09:2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滴滴打造全民拼车日,推出新拼车功能,本文对该功能进行体验分析从而试图推测滴滴此举用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产品定位、用户分析、商业模式、市场表现、功能体验和SWOT分析。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01 体验环境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02 体验方向

滴滴新拼车上线,打造全民拼车新节日。

在滴滴拼车上线四周年之际,滴滴发布全新拼车产品,基于发挥“共乘”价值最大化,新拼车致力让乘客拼成价格更实惠,让司机收益感更强。同时滴滴宣布在26个城市推出拼成打1折,最高减100元的活动,打造首个“全民拼车日”。

新拼车具备两大功能,可分别满足时效和高性价比的用户需求,分别是在快车页面勾选“接受拼车”再发单,和拼车单独页面中的“拼成出发”,系统将先匹配拼友再叫车。

我们将从滴滴全力主推拼车业务,大力补贴打造拼车日作为切入点,从拼车业务来对滴滴产品进行拆分场景分析,分析拼车业务对于滴滴整个格局的影响, 以及滴滴此举的深意与目的。

03 产品定位及用户分析 3.1 滴滴是谁

滴滴出行“App“是一个在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的综合移动出行平台, 在亚洲、拉美和澳洲为5.5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快车、专车、豪华车、公交、代驾、企业级、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汽车服务、外卖等多元化的出行和运输服务。

滴滴平台上,有数千万车主及司机获得灵活的工作和收入机会,年运送乘客达100亿人次。

3.2 滴滴要解决什么问题

(1)网约车解决“打车难“

从整个打车的流程来看,涉及的主要角色有两个:司机和乘客。

线上出行平台普及之前,在打车领域乘客与司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乘客可以搭乘的车辆限于路过自身位置的空出租车,而司机只能接视野范围内的乘客。线下打车存在着低峰时段和地段乘客、出租车资源闲置无法匹配而高峰时段出租车资源不足的问题,俗称“打车难”。

此外,在整个打车市场中,整体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综上所述,用户痛点如下: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2)网约车转换“黑车产业“

此外,由于传统出租车分子钱高昂的问题,导致社会上有大量的黑车运营,据数据统计,全国每天打车的订单量中,黑车超过4000万,普通出租车仅有3180万。

而在整个打车市场中,整体还是处于出租车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一些赶时间的用户或者嫌弃出租车价格太高的用户,会出现打”黑车“的情况,使得黑车产业大肆发展并横行。黑车行业不仅严重影响了交通出行市场公平与正常秩序而且用户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容易出现事故。

基于这一行业痛点,网约车的出现帮助黑车完成了身份转换,市场前景巨大,滴滴平台中的大部分车辆都是黑车,潜在规模巨大。虽然目前政策上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但滴滴把黑车组织管理了起来,规避了安全性等问题,切实缓解了公众打车难的问题。

3.3 用户画像

这里主要分析滴滴APP乘客端用户画像,在笔者对于滴滴乘客的调研以及第三方数据分析中发现,滴滴平台用户有以下几种特征:年龄多为八零九零后,一二线城市、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喜欢追求新鲜事物。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

根据对极光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网约车平台app用户多偏好出行服务和生活服务app,其中滴滴出行用户对铁路12306的偏好指数达63.3,对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和ofo、外卖平台饿了么和二手电商闲鱼偏好指数也较高。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产品分析报告:滴滴“拼车”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