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分析 >

股票自动交易类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1-01-26 09:18|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文章针对股票自动交易类产品的可行性展开分析探讨,希望其中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给大家提供些参考。

 股票自动交易类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一、背景分析 1. 为什么我们会去投资?

个人投资的方式和项目可以多种多样,但投资的目的一致:获得收益,避免财富贬值。因此,个人投资者在资金闲置或者资金运转收益低于预期的情况下,会选择将资金投入市场。

根据闲置资金体量、流转周期以及预期收益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投资选择策略:货币、债券、期货、房产、基金、股票等。

2. 我们是如何在投资中得到收益的?

这里笔者以股票为分析对象,简单的梳理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与投资逻辑。选择股票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股票交易市场数据化程度高,投资门槛较低,收益上限高,所以股民体量大(2C潜力大)。

首先简单分析一下理性市场下的股票投资逻辑。当一家公司的现金资本跟不上发展需要,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会选择上市,出售一部分的公司股份获得资本储备用于发展;投资人出于看好该公司发展购买其股票获得股权,享受公司发展红利(公司盈利分红),股价随公司发展一路走高,投资人判断收益已达高点(或者市场有收益更高的选择)时会售出股份,完成一次完整的价值投资。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为了发展需要向市场共享了其发展红利,投资人则利用闲置资金获得了相应的收益。

接下来分析一下非理性逻辑对投资决策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上存在数量众多的上市公司,使得股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变得复杂了起来。由于市场与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壁垒,难以建立全面的投资信任,相互猜疑使得市场在非理性逻辑的干预下变得不可预测。表现在某公司一个利好消息传来,股票价格接连涨停,远远高出公司的价值;又或者负面消息导致公司股价暴跌,远低于公司价值。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聪明的投资者,他们热衷于短线操作,高抛低吸,只要市场上存在涨跌波段,他们就能通过信息获取优势和资金体量优势从中获利。

在市场这个复杂系统中,理性与非理性共同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决策。

3. 互联网带来行业变革的本质原因

芯片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电信号在传递的规则上和效率上的优化。社会的运行同样仰仗规则与效率,规则是信息传递的逻辑,效率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将抽象的信息赋予实体,它可以是知识,是资本,是生产力,是科技,是一切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流转传递的东西。互联网的出现相当于打通了信息跨时空传递的通道,在绝大多数的行业中,海量的去中心化信息会促成行业内信息透明且高效传播。

PC时代,互联网以内容娱乐(游戏、资讯)进入大众视野,以即时通讯连接大众、构建社交生态,通过电子商务类平台连通供需信息实现双方资源的高效流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打破了人们线上线下的信息传递屏障,自此,互联网开始全方位地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高效透明的信息传递重构了许多行业的运转方式。

二、股票自动交易类产品的可行性 1. 投资策略是否可被机器学习?

一个资深的投资者,会根据自身丰富的投资经验和逻辑判断,视市场反应动态的调整投资行为。视投资经验为历史数据,逻辑判断为投资算法,便可将一个自动决策的机器投资者的投资过程进行程序化,市场环境和各类消息资讯为输入数据,经过投资算法计算,得出最优的交易决策。这样的投资算法,需要大样本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优化,由于股市存在这样一个大的数据样本库,那么识别市场这个复杂系统,寻找“最优”算法应该是可行的。给出简单的示意图如下:

 股票自动交易类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2. 产品不同阶段的功能与营销策略

第一阶段:顺应当下市场的投机性完成用户增长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初期,自动交易类产品适合短线波段式的投资策略,同时投资体量不应该太大,否则会因为对市场参与度多大导致算法失效。以此为前提,对自动交易类产品的核心功能和营销策略进行描述。

模拟盘游戏,让用户自行选股,在相同时间段和相同本金条件下与机器决策进行收益比赛,建立用户对于自动交易产品的初步认识,对于收益率高于机器决策的用户,将其交易数据记入大数据库用以优化算法。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