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审稿一拖9个月,把人“等疯”!该放开“一稿多投”了?

时间:2023-10-18 05:0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审稿一拖9个月,把人“等疯”!该放开“一稿多投”了?  
 
编译|张晴丹 一篇文章一审就是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有些人因为论文发表太慢而错失职业生涯中重要的晋升机会,但就算投出去“石沉大海”也得等着,毕竟禁止“一稿多投”的规则还在,谁也不想被扣上“学术不端”的帽子。 近日,葡萄牙学者Dritjon Gruda在Nature职业专栏发文对该规则表示反对。他认为,这项规定不仅延误了科研工作的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信息的快速传播。“是时候废除‘一稿多投’禁令了。”

 

“请停止囤积我们的论文”

和许多科研人员一样,Dritjon Gruda也经历过投稿后的漫长等待。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Dritjon Gruda和同事向所在领域的一家顶级期刊提交了一篇论文,研究疫情暴发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时效性的文章,但却被期刊搁置了好几个月,甚至压根儿没有送去进行同行评审。 他们向该期刊发送了多封电子邮件也未取得任何进展,最后不得不撤回这份论文改投他处。“如果我们被允许能同时在其他地方提交论文,就可以避免浪费那么多宝贵的时间。”Dritjon Gruda说。 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甚至有些期刊的审稿与回应速度慢得令人发指。“慢刀子割肉”带来的煎熬与痛苦比做研究更能折磨人,以至于科研人员抱怨连连。 还有一次,Dritjon Gruda向一家期刊提交了一篇论文,一位审稿人很快对其进行了评审,然而,编辑找不到其他审稿人,便要求Dritjon Gruda推荐。但这种做法并不规范合理。 “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可能会损害同行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和严谨性。这存在明显偏见的可能性,因为作者很可能会向编辑推荐那些打好评的人。尽管当时有些犹豫,但我们还是照做了。”Dritjon Gruda表示。 尽管推荐了审稿人,但Dritjon Gruda和同事还是“等疯”了。编辑花了9个月时间,在他们几次积极主动地跟进后才意识到他们的这篇论文被忽视了,而且被严重拖延了。最终,在一次修改请求后,这篇论文才终于发表,足足耗费了一年多时间。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科研工作被耽误,耗尽心血写出来的论文变成一篇废稿。但禁止“一稿多投”的“紧箍”仍在桎梏着学术界。 Dritjon Gruda表示,这就好比求职,想象一下,一次只能申请一份工作,等待数月的反馈后才能再考虑另一个机会,这是多么荒谬。这种情况无疑会阻碍职业发展。然而,这种做法在科学出版中普遍存在。 “期刊,请停止囤积我们的论文!”Dritjon Gruda呼吁。

规则已过时,甚至极不公平

Dritjon Gruda介绍,“一稿多投”的禁令源于前数字时代,在那个时候,由于信息交流受限,版权问题更严重,筛选纸质手稿的期刊编辑和同行审稿人也很稀缺。这一规则旨在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科研创新的版权和质量,单一的同行评审是关键的过滤器,以确保只有经过检验的高质量研究才能进入学术界。

然而,有时一篇论文可能会在一家期刊上经过数月或数年的多轮审查,但最终被拒绝。在Dritjon Gruda看来,如今这条规则似乎已经过时,有时甚至极不公平。 现在,数字化快速发展已经使评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编辑和审稿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审阅稿件,第一时间确定版权也更容易、更直接,效率大大提高。 科学出版已经发展到可以容纳开放获取、预印本,但禁止同时向多家期刊提交论文的禁令仍在继续。禁止“一稿多投”对年轻科研人员以及那些没什么背景的科学家尤其不利,对他们来说,延迟发表不仅令人沮丧,而且影响晋升,成为职业发展的障碍。 该禁令不仅耽误科研创新的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传播的速度——尤其是在气候科学、健康和医学等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及时的知识共享至关重要。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预印文章的迅速扩散证明了快速信息共享的好处,即使这些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次论文发表的延迟都不仅仅是职业上的一个小问题,这触到了痛处。在和同事聊天时也谈及这些问题,我们都渴望有一个更好的机制可以改变现状。”Dritjon Gruda表示。

他认为,与其接受现有的制度,为什么不改变它呢?而重新评估“一稿单投”政策的时机已然成熟。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