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人人都是一作”!这对父子提出论文署名新方案
近日,一篇标题为《人人都是一作》(Every Author as First Author)的arXiv预印本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文章作者是一对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父子。
儿子是被誉为“神童”的Erik D. Demaine,生于1981年,是MIT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得主。年仅14岁时,Erik就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20岁时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加入MIT。
父亲Martin L. Demaine是一位艺术家兼计算机科学家,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Angelika & Barton Weller的驻场艺术家。该论文指出,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署名作者的理念已经落伍。这对父子提出了新的论文署名方案,即保证每一位论文作者都是一作,实现真正的作者平等。
署名不公由来已久
论文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涉及论文成果的归属以及权责声明。
最常见的论文署名规则是按照贡献度降序排列作者姓名。但在多人团队协作的研究中,往往容易出现争抢一作署名权的情况,而难以量化的贡献占比就会激化研究人员之间的矛盾与纠纷。
在没有明确第一作者的学科领域——经济学、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等,这些学科遵循不同的署名规则,例如采取姓氏字母排序方法。在此规则下,所有署名作者被认为对论文内容作出了同等的实质性贡献,尽可能避免了“意见不合”。
然而字母排序的署名也可能会引起部分作者不适:他们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人(例如,领导了研究和/或论文的撰写),但由于署名靠后而感到被冷落。有人调侃说:“如果大部分工作是你做的,就不要成为姓名以Z开头的人。”
现有的引文风格中,APA是广为接受的一种格式——当论文有3位或更多的作者时,正文采取“X et al”作为文内引用的格式。X就是那个姓氏字母排序最靠前的,其余作者的署名则会用“et al”来代替。
然而这种格式也酝酿着不公平:多项研究表明,姓氏在字母表中靠前的论文作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曝光率,更有可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功。
鉴于上述情况,Demaine父子提出了一种排列论文署名的全新方案:字符叠加。将作者的姓名一层又一层堆叠起来,形成一组无序的姓名集,从而实现“人人都是一作”的愿景。
例如,父子俩在署名该预印本文章时,不再将他们的名字按字母顺序编排成“Erik Demaine and Martin Demaine”, 而是将两个名字叠加呈现。
Demaine父子选取了两篇作者数量为13-15人的论文举例
但是这导致了视觉的杂乱,摞成一团的姓名使得读者无法第一时间直观了解论文署名信息。于是,Demaine父子脑洞大开,绘制出了“环形状”的署名排列模式。
论文截图
行为艺术?
这对父子的想法在知乎的评论区炸开了锅,不赞同甚至嘲讽的声音此起彼伏。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