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人形机器人新政出炉:3年内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时间:2023-11-03 09:1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人形机器人新政出炉:3年内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11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两大发展目标,以及围绕技术、产品、场景、产业生态、支撑能力展开的五大重点任务。

人形机器人发展指导意见包括两大阶段: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同时,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7年,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速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发展,丰富应用场景,将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

工信部表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指导意见》指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关注动态开放环境下人形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突破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大规模数据集管理、云边端一体计算架构、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面向人形机器人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等任务需求,开展高保真系统建模与仿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在线行为控制、典型仿生运动行为表征、全身协同运动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是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高爆发和高精度等运动性能需求,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面向人形机器人本体高强度和高紧凑结构需求,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

三是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在培育重点产品方面,具体工作部署被分为整机产品、基础部组件和软件三个部分。

《指导意见》指出,在整机产品方面,打造基础版整机,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强化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构筑支持后续个性化功能开发的通用整机平台。

在基础部件方面,开发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专用芯片,以及高能效专用动力组件,突破视、听、力、嗅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在软件创新方面,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开发面向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建设完善人形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与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探索“机器人即服务”的新模式。

在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专栏中,《指导意见》对基础版整机、功能型整机、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资源这六大概念进行了特别强调。以动力资源为例,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长续航能量需求,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电源管理、电池组优化匹配等关键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的续航与环境适应能力。

拓展场景应用,营造产业生态

《指导意见》指出,要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应用,从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民生及重点行业三类方向提出意见措施。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