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体验 >

商业分析3步走!解决问题是关键

时间:2021-01-06 09:29|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数据分析一大堆,结果却是大家早就知道的结论?是工具和方法出问题了吗?真正原因可能是你的思维有误区。

 商业分析3步走!解决问题是关键

前段时间闲聊,朋友说正在做一个线下网点的经营分析,分析结论是这个新开的网点单量太少。(类似新开了一家沙县,要做这家沙县新店的经营分析,结论是新开的这家沙县,每日下单客户太少。)

渔歌望穿秋水期待着下文,可是戛然而止,没下文了。

渔歌:“沙县老板不知道这家新店,单子太少了?”

朋友:“知道。”

渔歌:“那这个分析是为了什么?难道就为了告诉沙县老板,你的单量太少了,还是,你对单量太少的判断是对的?”

朋友:“我也不知道咋往下分析了,看了很多数据,可没用啊!”

渔歌陷入了思考,为什么BI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分析的云山雾罩,只给了个众人皆知的结论就结束了?

如果我是沙县老板,心里一定BB分析师:你当我傻,还是你们这帮分析师吃饱了没事干,难道还要你告诉我单量太少了?!还是你准备向我老板打小报告,说我业绩差?

在渔歌看来,单量太少,这只是一个很浅层的业务结果,根本不能叫分析,更谈不上商业分析。这种分析,对BI来说,吃力不讨好,费了力气没成长、没结果,业务不认,自己也很丧。

为什么分析的这么辛苦,得出的结论大家早知道,谁谁都不满意?核心原因有3个:

分析之前:别人知道的,我却不知道;

分析过程中:除了别人知道的,我没有引入新的数据;

分析方法上:缺少分析思维、框架、逻辑;

仍以新开的这家沙县门店经营分析为例,我们逐步讨论这3个原因和怎么破。

01 分析之前:别人知道的,我却不知道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弱智,却很常见。表现为:一听到需求方来问数据,马不停蹄写SQL,绝不多问一句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看这个数据?仿佛多问一句,就显得我的SQL不行,或者我不懂业务。

很多人忙着解决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问题的本质。这是通病。

所以我们都先给自己把个脉,看看自己有没这个毛病,或者请同事、老板帮自己照个镜子,避免有毛病还不自知。此处停顿3秒,扪心自问。

意识上摆正后,我们再看怎么解决别人知道,我却不知道的问题。

解决方案:分析前先摸底,做足准备工作

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先梳理思路,业务的背景是什么,流转路径是什么,业务为什么要分析这个问题,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自己有哪些地方还不了解,需要找谁请教。这是分析师心中的图,心中有图,分析才开始靠谱。

想的七七八八,或者自己压根想不清楚,那就开始找人聊,找业务聊、找产品聊、找客户聊,把之前想的框架、问题和各方的信息输入做交叉验证和补充,把大家的信息变成分析的起点。起点高了,才能分析出更有价值的内容,不至于忙了半个月,出来了一个别人早就知道的结论。

所以,分析师在拿到命题后:

第1件事:和相关人员沟通业务背景、现状、当前的问题;

第2件事:形成思考、分析框架,把框架画出来,框架可以逐步调整。但不要急着写SQL!

思维方式是分析师和产品经理最异于其他岗位的特点。

以沙县新店单量少的案例来说。分析前,先找各方沟通,或者先用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如:

业务预期:当初新开此店的业务初衷是什么?选址的标准是什么?当时的业务量增长预期是什么?

过往经验:根据沙县过往的经验,一家新店的单量增长路线是怎样的,这家新店和其他店的差异在哪里;

业务现状:实际业务量及业务构成:如线上外卖、线下堂食的单量占比怎么样,营销手段有哪些,效果分别怎么样?和其他店经营上有什么差异?

业务环境:针对这家新店周边整体的人口特质、门店位置、同类竞品店铺的情况怎么样,店铺中各sku的销售分布怎么样?

问题假设:各方猜测现在单量少的问题是什么?有消费者投诉,还是竞争太激烈,还是周边环境没起来,或者说店长和团队很不靠谱?

分析之前,找业务、运营、BD、产品先沟通,其中有些问题也可以先看数据,数据和各方的输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也为分析找到线索。

02 分析过程中:除了别人知道的数据,我没有引入新的数据

业务发展,要么来自增量,要么来自模式重构。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