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滴滴旗下的花小猪刚出来就被称为打车界的“拼多多”,定位在下沉市场,大量的优惠券和裂变活动让它获得了很多用户;滴滴这次分出来的花小猪业务只是为了打造下沉市场吗?本文作者对此进行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上半年,花小猪横空出世,市面上的讨论和争议就一直没停过。
产品侧——有人觉得便宜、实惠,有人觉得叫车难,等待时间太久;
战略侧——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滴滴想要在出行市场复制一个“拼多多”,也有人说滴滴增长焦虑,亟需开拓新的战场。
针对这些猜疑,最近,甚少在媒体前露面的滴滴接受了几个媒体的采访,大概是觉得时机成熟,想让大众重新认识一下花小猪。
结合产品和这次采访的梳理,我们可以试图来分析一下,滴滴做花小猪,到底干点啥。
一、花小猪,有点“麻烦”花小猪负责人孙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花小猪的目标用户是“那些愿意为了打到更便宜的车,而多麻烦一点的人”。
这个“麻烦一点”是一个服务减配的动作,需要用户在打车步骤中参与更多;比如上车需要提供手机后四位验证,想要获得更便宜的价格,要多转发分享,没有电话客服等。
这较以往更加麻烦,少了一些极致服务,从而降低部分运营成本,也压低乘客端的价格,好比快捷酒店和星级酒店的区别。
有人说花小猪是滴滴主攻下沉市场的一步棋,但这步棋对一二线城市来说,同样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它更像一种价格压制的策略。
外界对花小猪存在一个较大的误解,花小猪遇到了一些城市监管的压力,是因为花小猪的司机很多都不具备相关资质,有不少无法注册滴滴的司机,却可以在花小猪让拉活。
这点孙枢在采访中有过解释,目前只有在滴滴注册且活跃的司机,才能够成为花小猪的司机;也就是说,滴滴和花小猪是共用一个运力池的,在安全上,也和滴滴司机是一个审核体系。
司机没变,车也没变,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差不多,但价格却降低了;花小猪就像早些年麦当劳对外发的优惠券传单,汉堡是一个汉堡,只是你拿着传单去吃要费劲一点。
花小猪也是类似这个逻辑,它将用户更精细地划分开,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继续用滴滴;同时又服务到那一部分比较在意价格的用户群体,他们可以去拉新,也可以不定期领优惠券,用时间成本来换取价格优惠。
用户的“麻烦”较多地体现在乘车体验上,比如叫车速度、上车后确认验证码、下车前支付等;相应的,乘客也有了一个选择的空间,和朋友吃饭,不着急出门,那就多等一会儿;想更快更舒适,就去坐滴滴或者专车。
主打便宜的花小猪诞生后,滴滴的调性反而高了那么一些;人们可能会逐渐意识到滴滴所做的额外服务,像随时能联系上的人工客服,还有下车即走的付费规则;滴滴在为这些服务承担成本,但用户通常难以直观地感受到。
司机端来说,花小猪给司机的补贴还是比较可观的,新司机注册奖励300,一天拉满5单奖励60元,司机拉乘客注册也会有额外的奖励。
即使抛开短期补贴不谈,司机可以同时在滴滴和花小猪上接单,也就多一份选择,早晚高峰用滴滴,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较空闲时段,也能多跑几单花小猪,收益可能不如滴滴,但好在聊胜于无。
理论上讲,针对不同人群拥有不同的价格策略,会使司机获得更大化的收益。
不过在目前市面上对花小猪司机的负评较多,在司机监管上,花小猪应该加大力度。
二、做一个能被人们记住的品牌打开高德地图,你可以一次呼叫不下十个品牌的网约车,出名一点的有滴滴、曹操、首汽,没怎么听过的也有AA出行、及时用车、金银建出行等等;对乘客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打到的是哪个品牌的车,更重要的是叫车速度、费用、服务、安全等。
这几项人们打车时比较关心的因素,唯一做出来一些差异化的是「服务」,滴滴有礼橙专车的产品线,用来满足中高端用户的出行需求;但「服务」其实又是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考量指标,大多数用户并不苛求在乘车时能享受到帝王待遇,只要开车师傅稍有礼貌,不要恶语相向就行。
抛开专车线,只谈网约车,滴滴一直以来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都和其他品牌差不多;也因此,即便滴滴早就坐上出行市场龙头的位置,用户依然没啥忠诚度。
怎么办呢?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