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每一个人对自我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当其他人和事介入时,并与这个认知造成冲突,这就是认知失调。这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且广泛存在在生活和工作中。例如认知失调在广告中可以造成一种新鲜感,引起用户好奇心。本文作者围绕认知失调进行深入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在注册账号/参加活动的时候,会让你填写一位朋友的联系方式,你会怎么做?
你肯定会想“我不会出卖我朋友的隐私”,之后的行为就是取消正在进行的动作并离开。
但是,如果给这个行为结果加上一个奖励,比如填写一位朋友的联系方式奖励20元,你会不会填写呢?这时候可能有的人就会去填写。
因为你会想:不就一个联系方式吗,没多大关系,而且人家是知名公司的产品,不会出现泄漏隐私的风险。
我来解释下上面的情况,没有奖励20元的情况,不属于认知失调,顶多算是一个新的认知(填写朋友联系方式),虽然和已知的认知有冲突,但还没有造成失调的状态,因为你不假思索的就做出了决策。
而加入了奖励的情况就出现了失调,即不协调,这时候你心里会很不舒服,但由于奖励在你也想着能够拿到奖励,所以,心里面就会很不舒服,为了解决这种不舒服,你就会试图去找一个方法(改变其中一个认知)让自己的行为结果对心理造成的影响稍微平衡些。
这就是认知失调,我说的比较通俗。
认知失调由费斯汀格提出,用简单直接话来讲就是:个体由两个或者多个以上相关且不一致的认知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
记住,这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你甚至可以把减少认知失调的行为当作人们的自我安慰方式。
02认知:指人意识到的一切,包括自己或者自己之外的事物的行为、特征、心理状态等,可以是信仰、事实、见解。
如果某个事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就不算是一种认知,认知一定是要我们意识到的。
如果有两种及以上的认知无外乎有三种情况:一致的、不一致的、不相关的。
当两种及以上的认知出现不一致且具有相关性才会导致认知上的失调。
如“吃甜食容易发胖”和“喜欢吃甜食”。
“吃甜食容易发胖”是公认的认知
“喜欢吃甜食”是个人的行为
“甜食”是相关性
个人的行为和公认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就是不一致。
以上的条件就会造成认知失调,让我们心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焦虑、烦躁等,这时候我们就会去让心里稍微好受些,比如自我安慰,或者找一些关于吃甜食的文章,告诉你如何吃甜食不胖,当你看了这些文章后就会相信它,即通过改变某一个认知来平衡认知的状态。
这里的“某一个认知”就是“吃甜食容易发胖”,你通过一种途径找到了相关证据来证明吃甜食只要克制,也并不一定都能发胖,这就改变了你对“吃甜食容易发胖”这个公认的认知的看法。
03认知失调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公开的压力越大,失调趋势就越弱,就如同我开篇说的填写朋友联系方式的例子。
“有奖励”属于公开,即外部环境,这个奖励行为越大,对于用户而言认知失调的程度就会越小,当你给200元,甚至2000元的时候,基本可以忽略这种失调,因为可能很多人都会不经过这个心理过程而直接选择填写朋友的联系方式,既如此,那就不存在失调一说。
“无奖励”不能算是一种公开,因为它是零,但如果我们把“奖励”设置成20元和200元的时候,面对20元奖励的用户认知失调就会比200元用户严重很多,因为他们需要寻找更多的方法来调整内心的状态以达到平衡。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有三种: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其中一个认知、加入新的认知。
上诉的例子中,用户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就是采取改变其中一个认知,来达到平衡。
比如,大家都知道乌鸦是黑的,如果你见到一只白色的乌鸦,这时候认知必然失调,你就开始焦虑,各种心理活动开始出现,为了减少这种焦虑你要么压根不相信你见到的是一只白色的乌鸦,你骗自己说它是一只白色的鸽子(改变行为:拒绝新认知);要么你就会到处找证据来证明这个世界上是有白色乌鸦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的(加入新的认知从而颠覆之前的认知)。
例子:
有一个地区a,之前经历过强烈的地震,如今有人说安全区的地区b在未来也将会有更强烈的地震出现,然后这个说法被传开了,这其实是一个谣言,但人们却偏偏信了这个谣言并且还进行了传播。
这里面的两个认知是:
认知1:地区a地震过属于危险区,地区b从未地震过属于安全区。
认知2:谣言地区b将会发生强烈地震。
当“谣言”这个新的认知加入进来后就打破了原本的认知,造成了认知失调。
这时候人们为了调节平衡,有两种选择:改变其中一个认知、加入新的认知。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