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职业经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去哪儿的运营策略展开了梳理分析,探究去哪儿产品是如何实现10倍增长的?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思考。
大家好,我是马曦文。我是一名拥有十年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的职场人。我先后服务于去哪儿,美丽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创过业,后来也在创业团队做过产品和业务管理的工作。
我一直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在翻涌的互联网浪潮里我不单单是一名用户,或者消费者;我参与其中,也是这股浪潮中几个小浪花的设计者。
我会从自己曾经所处的行业,所任职的公司入手,做一些马后炮的研究。这种近距离的观察,会比隔靴搔痒的行业八卦文章,蜻蜓点水的行业分析来的更加可靠。这些信息大多来自当时前辈的言传身教,来来往往的邮件和在Evernote里许久未被翻阅的工作笔记。
以下便是「我的职业生涯」这个系列内容。我会在真实的前提下,保证深度,确保读者的阅读效率。
演出正式开始——
今天我们来说说去哪儿,也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
序章去哪儿是中国领先的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创立于2005年2月,总部在北京。去哪儿网为消费者提供机票、酒店、门票 、度假产品的实时搜索,并提供旅游产品团购以及其他旅游信息服务,为旅游行业合作伙伴提供在线技术、移动技术解决方案。
时间表:
这家企业用了5年的时间做到市场份额第一。9年时间在纳斯达克上市。经历了价格战,重要合作伙伴出逃,被后来者赶超,最终被收购完成退市。这中间发生的一系列事宜都具有强大的参考价值,对每一个企业主和管理者都具有现实意义。我将时间表做了如下的分类,可以抽象出有价值的几个议题:
如何通过产品实现后来居上
合作与竞争
去哪儿的组织建设(大声说话)
为何在竞争中落败
名词释义在开始讲解之前,有必要同步一些名词释义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
携程:中国在线旅行行业的重要供应商,那时更偏重商旅出行
OTA:online travel agency,机票酒店的线上代理商,定位类似于渠道,通过网站开展线上预订业务
用户:对于机酒有需求的客人,这里统称为用户
如何通过产品实现后来居上携程成立于1999年,当时是中国在线旅行市场的第一名。去哪儿是怎么通过产品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呢?
1. 宏观决策如果要将去哪儿这款产品的演化进程摊开来,结合前辈曾经给予我的培训,我大致将其分为「信息聚合,体验升级,场景覆盖,价值升级」4个阶段。
(1)信息聚合
去哪儿创立于2005年,它的起家业务是做机票的垂直搜索。
2005年,互联网订机票携程一家独大,占据30%的市场份额。但从另外一面看,还有70%的用户没有用携程。他们在用什么呢?有航空公司的官网,有小一点的 OTA,也就是像携程这样的在线旅游网站,还有各种票务代理做的粗糙的网站。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去哪儿快速崛起,最高峰时拿下了70%的在线机票市场份额。
当年的去哪儿就是一个纯粹的网站,他跟百度一样收录了所有的网页信息。用户搜索之后,找到他想要的那次航班,点一下就前往提供这个航班的网站。然后用户自己完成注册,购票。
当时的去哪儿和百度相比,在搜索机票信息时更擅长,比百度效率更高。
这样价值就很明显的沉淀出来了。
这个初始的版本,他提供的是一个连接器的服务,本质上还属于工具。好比百度,有多少人从来没有注册过百度。连接器的稳定性就是这么薄弱
(2)体验升级
我们都知道,重复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个动作非常繁琐。去哪儿的第二个版本,做了一个帮用户填单子的小插件。只要你在去哪儿提交过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这些订票信息,当你被去哪儿导入到其他网站时,不需要再填一次,去哪儿会记录下这些信息,自动帮你完成填写。
将重复的动作自动记录下来,提供了方便,为用户创造了便利的价值。这个点就足够撬动用户注册你的产品了。
去哪儿利用人“厌恶损失”的天性,做好交付。
去哪儿提供的核心服务是,让用户比较全网的机票价格。把所有机票的实时数据抓取过来,进行合并然后排序。
大多数人用去哪儿的过程:
输入自己行程信息
浏览搜索结果
权衡时间与价格
80%以上的人,直接买对应航班中最便宜的机票
有时候,所谓的最便宜,其实只便宜5块钱。但是,用户会为了这5块钱,去一家新网站注册,重新提交身份证信息。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