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运营 >

生于痛点,死于增长

时间:2021-01-08 09:1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语:对于很多产品来说,前期往往可以抓住市场的机遇和用户的痛点,因此快速发展。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很难实现突破,再次增长了。陷入这种困境,如果不能解决并且循环下去,一款产品只能被淘汰。

 生于痛点,死于增长

最近发现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很多产品由市场的痛点而生,在前期生存得很好,但是到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很快就死掉了。

很多公司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公司孵化新项目时,前期规划得很到位,而且也认为有很强的市场前瞻性,于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到项目即将成型的时候,反而产品不增长了,慢慢地被遗弃。

前期规划产品的人,得到了口碑和能力的双丰收,后面进场做运营的人,被扣上了能力不行,眼界不行,执行力不行的三座大山。

而且产品为了满足已有用户的需求,愈加滴不敢突破常规的做法,甚至一些常用的功能也不做了,没有了前瞻性,必然没有发展的潜力。

而运营人员在接手了“烂摊子”之后,更加想要快速地做出成就,获得别人的认可,而这种急迫的心理,愈加让运营人员循规蹈矩,拿不出亮眼的成绩。

一个产品在获取了种子用户之后,便更加看重种子用户的建议,凡事都依照着种子用户的建议做规划,稍有不慎就会被扣上不尊重客户建议的帽子。

如果种子用户的建议把产品带偏了方向,用户的增长情况堪忧,团队更不敢拓展新的突破性的功能,而且公司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于是就陷入了没有用户增长,就不敢做新的功能,就没有公司投入资源,没有资源更没办法做新功能。

如此循环下去,产品只能被淘汰。想要突破这种困境,就需要公司、产品经理、运营人员跳出当前的坑,从全局上重新审度这件事情的可能性,这也是大多数公司不愿意做的事情。

做这件事情需要极大的勇气,而且事情不成之后,被甩的锅,极可能会压垮一个人的最后心情。

而做好这件事情需要有三个方面的重新审查,其付出的成本比重新开发产品节省不了太多,也会造成大量人员的抱怨。如果团队不够强大,这件事情很难做成功。如果能拿出靠谱可用的解决方案,产品说不定能够重新迸发出新的活力。

一、重新度量市场和用户

产品在规划之初没有做好市场调研和用户调研,也有可能没有做市场调研和用户调研。

国内研发产品的方式,看国外做成功了什么,然后走特色主义的中国应用。小公司研发产品的方式,看大公司已经做了什么,然后重新定义特色的应用。

如此创立的产品,其成功率比自己有好创意要高很多,但是这类产品是否真的有成效,还需要重新定义。

更多的时候,我们假客户痛点,观产品之名。我们美名曰,产品解决客户的某方向的痛点,这个痛点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调研。

至于用户群体是否存在,以及目标用户群体是否为产品的目标用户,也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差不多”主义在产品规划阶段是要不得的,不然就造成“差很多”的结果。

二、重新度量市场规模

与一位创业者朋友聊天,他说自己做的项目很有市场,在种子用户阶段用户的意向度很高,而且付费率也很高,目前出现了增长乏力的情况,这件事情应该如何解决。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市场的规模很大,他说:感觉!

相信很多公司也是这么做的市场规模的预测,感觉上很有市场,在市场中凡是的感觉都不太靠谱,也需要进行用户需求的调研。

一些小而美的产品,在前期做项目的时候可以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目标人群,而且人群的总体量级不大,在面临投资人压力,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产品用户增长乏力,产品变现路径困难,市场规模不大等问题。

每年都会有各种公司推出大量的调研报告,特别是证券公司的市场规模的预测可以作为参考。

在做电商的时候,所有的电商讲师都会告诉你做蓝海的项目,然而在真实操作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选择了红海的项目,因为市场盘子足够大,上限很高,获得的收益要比蓝海高很多。

所以在度量市场的时候不要听从自己的感觉,也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而是用科学的调研方式去验证市场的可行性。

有人说,乔布斯从来不调研市场。因为他做的都是已经火爆的市场,他的产品力可以做到极致,然后从竞品的受众抢夺市场,所以从来不用做市场调研,大多数公司还是要根据竞品、根据市场、根据细分市场进行用户的调研。

三、重新度量目标用户群体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