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从事移动广告商业变现多年,总是觉得产品与商务的同事是一对“欢喜冤家”。站在开发者的角度,关注用户体验最优是无可厚非的,但“养家糊口”的问题关系着我们的生存。其实两者并没有那么根本地对立,只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目标和相对协调的方法。
本文大纲如下:
01 概述
02 广告交易模式
03 参与者
04 广告样式设计
05 变现实验流程
06 技术对接流程
07 推广物料设计
08 相关的数据指标
09 去广告化
10 结语
01 概述端午节期间,又有不少亲戚来向我询问那些每年他们都会问一次的问题:“其实你的工作是干啥的?”我曾经回答:我是做商务拓展的、商务运营的又或者是商务策略的,然后后面附上一大堆专业名词的解释。而今年,我做了一个自认为非常接地气的回答:“我就是帮你们手机里面安装的那些app赚钱的”,这样他们似乎立刻就懂了。
如果换在几年前,可能你说app这个词汇的时候,也只有40岁以下的人能立刻明白你在说移动应用,当时app开发者还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拉新和用户盘活的问题上。但在用户跟随市场不断被教育的大环境下,我90岁的外婆今年也用微信发出了人生第一个红包。这昭示着移动app时代已经从抢占入口向可持续发展完全转型了。随着后发app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单纯从拉新到用户盘活的阶段,就很有可能烧光了投资者的资金。所以,这明快的节奏要求开发者必须把用户盘活和用户变现,放在同一阶段进行。
移动应用变现的六大模式能称之为模式的,必须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这个原则。例如,在手游开始爆发的2012~2013年,不少观点认为融资上市是一种最为便捷的变现模式。但近几年随着VC们越来越谨慎的投资态度,能够IPO的移动应用少之又少,而且就算得到一个良好的起点,也不代表能够支撑app的长远发展。因此,细挑一下,能够符合可持续原则的常用模式,有以下六个:
1、增值服务
免费应用+IAP(应用内购买)这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变现潮流无可否认还是最受热捧。大部分的用户愿意花费更多的资金在喜欢的免费应用的增值服务上,而不倾向花费哪怕一元去购买一个未曾使用过的应用。游戏类应用的IAP更多是通过“加速”来促使用户付费,简单来说就是用金钱来买时间。而社交类应用有诸如表情商店这样的虚拟商品来促成消费。工具类应用则会给你提供更多更高级的功能和特权享受,诸如人工服务或者是更大的储存空间。
增值服务变现无疑是最为传统并且比较理想化的变现模式,但能促使用户产生付费行为的前提,是用户具备非常好的粘度,且增值功能具备很强的不可替代性。不少开发者会尝试把一些基础功能也放在增值服务当中促使用户付费,那么这所必然带来的是用户的大量流失。
2、广告服务
说到广告服务,必然又会触及开发者们的敏感神经。原因在于其与用户体验总是背道而驰。但原生广告的出现无疑是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对用户体验的损害。原生广告不限形式,融入产品,不妨碍用户的正常使用体验,我们将会在后面铺开详叙。
而我认为广告服务是对比起IAP更具备可持续变现能力的模式,原因在于它并不需要用户为了使用你的app功能而买单。而对广告产生点击兴趣,并且最终形成购买的用户来说,广告并没有对其产生负面体验,反而是一种需求的满足。
3、电商导购
从严格意义上说,电商导购也属于广告服务的一种,但他的潜在价值却比起其他广告服务模式高出很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新浪微博大部分的流量都导入了天猫和淘宝之后,其广告收入就已经超过了新浪门户收入的一半。并且对比起其他的广告服务,电商导购似乎对于用户体验的破坏是最小的。原因在于购物俨然已经成为了用户的最基本需求,也似乎变成了移动app的基本功能板块。
但并非所有的移动app使用电商导购模式都能创造出可观的收入。它要求开发者具备良好的技术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并且在不具备大流量的前提基础下,做电商导购往往掷地无声。
4、应用分发
同样地,应用分发其实也属于广告服务变现模式的一个分支。但它更倾向于工具类的超级app使用。只要能让用户更为方便快速地获得想要的APP,那么应用分发的变现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