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花小猪是滴滴旗下的一个新业务,主打下沉市场,被称为“打车界的拼多多”;大额度的优惠券和返现的设计吸引了很多用户,滴滴也为花小猪做导流;本文作者详细分析了花小猪这一策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最近一个月,被朋友圈刷屏了“花小猪”,被群里轰炸了“花小猪”,被朋友安利了“花小猪”,被各处引流广告渗透了“花小猪”;当我第一眼看见它,我的第一反应是:网易出了花小猪app卖猪肉?直到不经意再观察了几天,哦~是个打车平台~再观察几天,啥?还是滴滴自己的?
什么?要自己打自己?经过最近一个月的观察、体验以及周边收集采访,以下是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切商业皆有可能
当我们觉得线上获客成本高,纷纷转战线上,社交+内容=趣头条;当我们觉得电商平台早没有机会,社交+电商=拼多多;当我们觉得音乐差不多网易云音乐到极致了,社交+音乐=抖音~任何社交+的形式均存在可能,毕竟社交链接一切。(包括之前自己半创业做的也是社交+招聘,包括现在社交+电影的思考)。
我一直看好任何社交+的可能,对于社交+打车=花小猪,我表示看好,一切存在即合理。
以下3个问题切入思考:
花小猪是怎么做的?
花小猪为什么要这么做?
花小猪有什么值得学习借鉴的?
一、花小猪是怎么做的?首先,滴滴把之前收购“途途e网约车”的能力换壳成“花小猪”。
其次,通过判断单城市车辆高于200万车辆以上+三五线城市+自身bd能力结合,找到主要试点城市临沂和遵义,以及后续拓展城市。
然后,结合之前滴滴玩下来的“车费补贴”+现新兴的“拼多多”玩法,确定平台定位和双端活动运营策略:
目标人群:3-5线年轻用户;
运营策略:农村包围城市,三线试点,拓展至一线;
产品定位:省钱就是存钱;
slogan:打车可以更便宜;
业务模式:打造供需提效平台,司机侧和用户侧两手抓。
1. 司机侧司机来源:老带新+自主注册;
优势:合规平台、订单可拒、双开便捷(司机每日可拒3单、可以双开,鼓励用户多平台接单);
激励:出不出车都挣钱,签到返现+邀请司机+邀请乘客+活动奖励。
在我之前的花小猪打车采访过司机师傅,给我的反馈都是他们愿意开花小猪是因为看中活动奖励——有高峰冲单奖、全天冲单奖等等,可以拿到10-50元的奖励,最高以前滴滴最早补贴活动拿到过300多的奖励。
同时他们吐槽说:滴滴也是不断在学习的,以前最早滴滴的奖励很容易就拿到的,他们现在都加入自己的学习,每次的任务都不好完成的;高峰期的这些单子都很难送很难完成,基本都拿不到奖励的,就是滴滴的人一直打电话,就下载体验看看,有没有什么红利。
看中冲单奖励;
现在的奖励很难拿到;
滴滴为了推花小猪频繁电话滴滴司机强行安利花小猪。
2. 用户侧用户来源:种子用户来自滴滴用户,通过滴滴完成订单领券花小猪链接引导,后续主力主要来自朋友圈分享薅羊毛;
计价模式:一口价,非动态计价模式;(便宜诶~)
激励:注册返现+打车津贴+活动奖励+邀请好友。
主要的券玩法类型:
新人礼包:2张6折券+20元立减券(看到了熊熊烈火般的在烧钱);
打车津贴:领取随机打车津贴,连续7天可再额外奖励;
城市助力:邀请3个好友助力,可得6折券(这不是拼多多么~七大姑八大姨找我点一下);
邀请好友:每邀请1位好友,得18元现金(好友注册得3元,好友首单5元,好友打车第二单10元)。
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于邀请成本,花小猪认为首单用户得成本是3块,复购成本是5块,第二单获客成本可以到10块,花小猪主要赚得是复购的钱,主要挣LTV的钱。
二、花小猪为什么要这么做? 1. 用户增长趋势放缓,寻找利润增长据网上数据显示,中国网约车数达1.59亿人,滴滴出行是市场第一,2019年6月和2018年12月仅增长0.3%的使用率;明显滴滴的用户增长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而且还五面夹击。
市场规模想要扩大,要想获得利润增长,一般无非2种方法:
压榨现有用户;
寻找增量;
持续优化现有能力是可以压榨现有用户的,但是渗透增量用户,将本来不打车的用户,拉入到打车场景,用现有的产品做优化感觉很难;毕竟现有产品已经是搜大船,难调方向,这个时候做个新的东西最适合。
淘宝还有聚划算、天猫、淘宝特价版呢~
2. 长期遭遇反垄断压迫,寻求风险分担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