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作为一名职场新人,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每天做的工作繁琐零碎,找不到可以提升能力的地方。入职之前以为自己能造火箭,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在拧螺丝。这些问题,作者都经历过。所以,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向大家分享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应该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希望对你有帮助。
之前大家讨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公司都爱招实习生呢?
原因很简单:便宜、能干活。
实习的同学们,你是否觉得自己是个“全能王”:组内所有人的会议室都是自己定,工作内容大多是做一些跟进、沟通的事情,几乎负责不到核心业务模块,偶尔参与核心项目也是去打酱油,但是每天都很忙很累,不知道时间花在哪。
不光是实习生,我相信很多应届生也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是校招当做人才培养被进来的,怎么每天都干的是打杂的活,产品硬生生被干成了运营,运营硬生生被干成了客服……整体感受是每天自己都很忙,可让你真正说出个123来,你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
曾经的我也有着一模一样的经历,无数次在工位上怀疑人生:我在哪?我是谁?我在干嘛?我需要的难道是这些吗?可是却没有答案。
经过反复观察+实践,现在我已经摆脱了这种自我灵魂质问了,我用亲身经历给大家分享一点经验。
首先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实习(/校招)为什么选择来这家公司、这个岗位,你的期望是什么?
答案无非有三类:
为了在这个行业/领域/岗位上有所成长
为了大厂光环,以后大厂背书方便跳槽
就是喜欢这,啥都不图
要明确的是,我们的每份工作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如何在职场中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闭环。在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上述同学是属于目前的工作无法实现第一类的期望:“因为所做的工作让自己感受不到成长和提升”,所以感到困惑。那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为什么做的工作感受不到成长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所承接的工作单一、枯燥,自己不感兴趣
所承接的工作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没有提升空间
所承接的工作都是分散的点, 占据了自己绝大部分精力,导致自己没有其余时间额外学习
我一一举例进行分析:
可能性1:所承接的工作单一、枯燥,自己不感兴趣场景举例:小欢是个运营新人,可是每天固定一部分工作都是把前一天APP日活的数据粘贴下来录入表格、把文档合并交给领导。诸如这样一类枯燥且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涉及核对整理以及最后确认数据整个流程,每次都要花费将近好几小时。小欢内心很抗拒却又不得不做。
解决办法:
要端正态度,积极去做这件事,内向抗拒会影响自己的效率以及数据的准确,避免带着情绪工作。
整理核对数据不能只是单纯的复制粘贴,它的核心其实是数据的变化趋势以及要增加你对这种变化的认知。
我的方法论:
我之前工作也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当时我认为我所在的岗位没有必要去维护整理这样的数据,这些对我没有任何帮助,当时也是每次都郁闷的执行。
后来有一天突然明白了,“把小事做到极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优秀品质。一件小事,不同的人去做,会做出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就像以前的我一样,只会做数据的搬运工,而有的人却会挖掘其中的规律,转化为自己的思考。
如果是一些静态数据的日常维护,那就要你去观察,今天的数据为什么和前几天的不太一样,是因为更改了系统配置导致的吗?那这样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吗?然后和相关同事及时沟通确认。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会通过每次的沟通了解数据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更加熟悉业务;如果是一些动态数据的统计,统计的核心就在于分析每天数据变化的趋势以及输出变化原因的思考。
和上级沟通时,也可以输出你的想法,这样你也会得到一个思考的反馈交流,更丰富了认知,长期积攒下来,就会自动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数据趋势表,这就是你独特的优势。
以这样的方法论处理这类问题的话,每一次就都会有新的收获,那么对待工作就不会觉得枯燥而产生抗拒心理了。
可能性2:所承接的工作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没有提升空间场景举例:小新是一个应届产品同学,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领导分配给他一些系统优化需求,大多是加个字段,画个原型,然后后期评审。小新认为这种需求自己都不需要思考都能直接做出来,一点意思也没有,每次小新一点也着急,每次总是拖拖拉拉直到deadline才能完成。
解决办法:
不要等导师分配活儿,自己积极去找活儿干。主动参与mentor的项目中,跟着大家一点点盘项目逻辑,争取能够逐步承接一些功能。
我的方法论: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