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工作中,估计没有人喜欢开会,但是无人能从中幸免。
我也很不喜欢开会。开会是非常消耗精力的,全程都要集中精神。就算不是主持会议,只是普通地参与会议,我都觉得非常累人。
每次开完会,回到自己的工位上,总感觉身体被掏空,脑子已经转不动了,好一阵子什么活都干不了。
但是,我并不排斥开会。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各种会议需要产品经理参与。有些还需要产品经理来组织、主持。那些必须要参与、必须要开的会议,没什么好说的。一些可开可不可的会议,我一般是倾向于,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得尽量组织各方过来开一开。
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该开的会不开了,我反而会有一丝不安。
这是因为,“开会”虽然烦人,但是真的有用。
一、4类重要的会议类型“会议”有很多种类型。这里我们只关注与“需求”、“项目”相关的会议。
普通小厂,一般不像大厂那么规范。每个项目,推进流程可能会很不一样,并没有一套被严格执行的规范。
哪些会要开,哪些不用,会议要怎么开,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比较灵活,或者也可以说,比较混乱。
概况来说:项目推进过程中,大概有以下4类会议,比较常见,也比较重要。
1. 项目立项的会议顾名思义,就是评估需求是否有价值,确定是否立项执行。需求的发起人向各干系人阐述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大家评估其价值,商定执行方案。
与会人员根据自身立场,以及自己掌握的其他信息,提出意见建议,补充完善需求内容。这里面,一般没有我们初级产品经理什么事。我们参加会议,往往只是因为我们需要了解这个项目的各种信息,以便后续设计推进。
我们只是“听众”而已。
因此,有时候初级产品经理也可以不参加。等大佬们商定之后,由经办人把会议结果告知我们就可以了。
2. 明确需求范围与内容的会议立项之后,这个项目还是一个粗糙的想法。这时候,产品经理需要制作PRD初稿,将这个粗糙的想法,变成一个范围明确、效果可预期、内容可执行的方案。
一般来说,这个PRD,10%是立项会议讨论确定的,20%是产品经理私下找干系人咨询讨论确定的,还有70%是产品经理自己脑补的。因为大佬们是不管实现细节的。
因此,当产品经理完成PRD初稿后,需要重新召开会议。这一般需要产品经理来组织、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介绍PRD内容,并讨论其中有争议的部分。
因为开始涉及到执行细节,所以这类会议耗时往往会比较长。一两个小时以上,都是很常见的。
根据项目情况的不同,这样的会议可能需要召开好几轮。讨论、修改PRD、重新讨论、再修改PRD……
经过多轮会议,最终确定需求范围以及各内容细节,确定PRD终稿。
3. 面向技术团队的需求说明会议虽然在前面的会议中,技术团队有时候也会参与。但那时主要是负责把控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当需求完成策划设计,进入开发阶段时,有时候产品经理需要组织相关技术同事一起开个会,介绍需求的整体情况。
这时候的重点就不再是讨论需求内容,而是明确传达产品经理的项目要求,并讨论各处的技术实现方案。有时候还需要在会议上完成任务分配,确定开发计划。
4. 围绕某个具体开发问题的小会议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一般我们会在各种工作群中协商讨论。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无法在工作群中说明白,这个时候就需要让各方碰头开个小会。这类会议,是临时性的、突发的。
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项目,这类小会议会比较频繁。与会的一般是产品经理和相关的技术同事,有时候也需要业务部门参与。
二、开会的2个重要作用我们不喜欢开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开会没有用。开会要占用我们的工作时间,影响我们的工作进度。但是同时,却好像没起到什么作用,完全是形式主义,为了开会而开会。
比如上面说的,面向技术团队的需求说明会议。
有时候,产品经理讲了一两个小时,讲得口干舌燥,结果下面的技术同事很多都没有在听。很多会上强调的细节,之后还是照样会出错。
那这样的会议,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我们认为开会“没用”,是因为我们对会议“作用”的预期不对。
还是上面这个例子。其实,阅读和思考,始终都是一个人的事情。产品经理在会上最多也只能说个大概。技术团队最多也只能听个大概。会后,还是需要自己一个人,去一字一句阅读PRD,去思考每个细节的具体实现方案。
那么,开会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我认为,开会有2个重要的作用:
1. 实现多方同时在线的高效讨论“多方同时在线”,相对应的,就是“单独私下”的讨论。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