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你是真忙,还是看起来很忙?

时间:2021-02-03 09:11|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语:工作效率是职场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工作效率低下有很多原因,也有不少的解决办法。如果你想要成为注重成长与效率、专注工作的人,也许深度工作能帮到你。本文作者对深度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供大家一同参考和学习。

 你是真忙,还是看起来很忙?

最近何同学新发了一个视频叫做《这视频能让你戒手机》,其中在调研了数千人的平均手机使用时长后得出的数字是:8小时4分,年轻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时间在手机上。

 你是真忙,还是看起来很忙?

于是,何同学就给出了几种戒手机的方法并做了对照实验,最后效果最好的就是:当我们每次打开一款app使用前,先想想自己现在准备用这个app做什么、并设置好本次使用时长,时间到了则进行到期提示,此时可以选择退出或是再重新设一个使用时长后继续玩。

当时看视频时就在感慨还在读书上学的何同学怎么这么机智,然鹅没过多久,就在最近看的一本书《深度工作》里出现了和何同学类似想法的一些举措。我们不去探讨何同学是否对这些方法有所借鉴,但这样的方法确实帮助了视频中的实验对象成功明显缩短了手机的使用时长。

于是乎,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讨论关于深度工作的所思所想。为什么我们要深度工作、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接下来我们如何开展深度工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一、我们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提了这么久深度工作,想必大家都很好奇:什么是深度工作?什么又不是呢?

1. 深度工作Deep Work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而深度工作的反面则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2.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通过上述2种官方定义,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对比出二者的区别:

一个需要高度专注、一个可以允许不专注被打扰

一个能够创造新价值、一个难以创造新价值

一个难以复制、一个容易复制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都会快速去对照下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深度工作多还是浮浅工作多?

很不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浮浅时间比较多。

看起来我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但实际都是在完成应付群聊、各类ppt等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本身是简单而不费脑子的,选择做这些事是大脑的本能,但当我们淹没在浮浅事务之中时,这样缺乏挑战力和创造性的工作难以带给我们持久的愉快和成就感;而深度工作因其具有创造力和挑战性,会帮助我们获得更优质更有价值的产出,但这往往不是大脑愿意主动选择的事情,需要我们抵抗惰性和优化。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克服惰性和诱惑,更好地投入深度工作的怀抱呢?

二、如何开展深度工作?

为了拥抱深度工作,这里我们给出4个准则:

工作要深入

拥抱无聊

远离社交媒体

摒弃浮浅

1. 工作要深入

首先,我们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并将其培养成为一种习惯。

这个描述有些抽象,通俗一点就是,找到适合你自己深度工作的节奏,即找到自己什么时候深度工作、什么时候浮浅工作,什么时候休息和娱乐,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计划,并为这样的计划创造一种稳定的氛围,帮助将其培养成自己的一个准则和习惯,让我们更好地去坚持深度工作。

关于深度工作节奏,我们给大家4种可以参考的范例:

禁欲主义哲学:杜绝欲望和诱惑,让自己尽量与世隔绝,独处工作,这是一种比较极端且需要高度集中的方式

双峰哲学:即每年固定安排几个月“闭关”,这几个月期间就像禁欲主义哲学那样工作;闭关结束后再回归日常工作节奏和生活

节奏哲学:每天固定安排几段时间进行深度工作,其余时间段用于完成浮浅工作和休息娱乐

新闻记者哲学:像新闻记者那样,随时随地有了灵感时,就立刻调整状态开始进行深度工作

显而易见,对于互联网从业人员来说,大多数人比较适合于第三种方式:节奏哲学,即每天固定安排几个时间段进入深度工作。

为什么呢?一来,我们没有第一种和第二种那样可以完全闭关的资本和环境,二来,一般人也难以随时随地投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反而还需要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来支撑我们对抗惰性和诱惑。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给自己安排一定的用于安逸放松的时间,也就是小时候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