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头脑风暴,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创意产出方法。除此之外,善用头脑风暴,还能锻炼团队默契、促进团队成员对项目认知度以及为项目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头脑风暴应该算是互联网从业人员耳熟能详的一个方法了,目的是集思广益最大程度上发散出有创意的想法。在我有限的观察里,纯用户产品团队对这个方法的使用会比较多,但是不少属于“互联网+”范畴的业务,对于这个方法使用会较少或者是用的方法不对。
为什么呢?
因为互联网+后边的传统业务(比如金融)自身已经有了多年沉淀下来的流程、规则、规范,不少在其中浸淫很久的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经验主义和刻板印象,日常甚至会对于一些“脱离常识”的“奇思妙想”冷嘲热讽(很不幸,我自己在日常也会偶尔犯这种问题)。
01 为什么需要头脑风暴?诚然对于如金融这种强监管的业务而言,它受到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明规则、潜规则的约束,对于参与头脑风暴不清楚背景的情况下,头脑风暴出来的很多建议可能都是不能试探的雷池 ,所以收益并不会如纯互联网业务(如吃喝玩乐)收益那么大。
尽管如此,在自己的团队里我还是尽可能的去以这种形式和大家开展讨论,甚至日常的业务讨论也会将开发团队纳入其中,因为头脑风暴可以很好的营造团队平等、信任、透明沟通的氛围,进而打造团队协作的默契。
正如很多人搞不懂KPI和OKR的区别,KPI是从上拍下来的,OKR很大程度上是团队成员讨论出来的,因为“上下同欲者胜”,很多时候我们苦恼团队默契程度低、沟通苦难,正是因为协作链条上下游只是一味的期望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或任务,而忽视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上下功夫。
而头脑风暴则是一个需求或项目的最初的开端,在这个起点将协作链条的所有人裹挟进来,让大家参与讨论,出于“承诺及一致”的心理规律,实质上可以为后续的项目推动打下非常好的沟通基础。
实际上在我的经验里,整个团队的默契度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建立起来的,另外通过这个过程研发团队也能不断与产品、运营拉齐在业务的认知,特别是一些有关业务模式、开展思路、业务常识的信息。
所以总结来说除去通常产出有创意的想法的价值外,头脑风暴还有如下好处:
打造团队默契度
为项目顺利开展打基础
拉齐所有团队成员对业务的认知
02 头脑风暴怎么做?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头脑风暴”方法还是很多年前在网易的一次内部培训,当时培训是以一个关于IDEO 的纪录片开始的,IDEO是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可以说是“创新设计”的代表公司之一,曾于1982年为苹果公司设计出第一只鼠标。
1999年美国广播公司的著名晚间节目“夜线”决定制作一档特别节目,让观众可以管窥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他们联系了IDEO,向他们提出了一项挑战:在五天时间里重新设计人们日常使用的购物车。
最终,IDEO通过三步流程,:以用户为中心的需求洞察(Insighting)、深层而多样的创意激发(Ideating)、快速且低成本的反复验证(Iterating)在5天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其中深层而多样的创意激发就是指头脑风暴环节。
当时自己初入互联网行业不久,虽说纪录片中所用的方法自己都知道一些,但是直观的看到一群人他们如此连贯、灵活的将这些方法运用自如,充满创意、快速的解决了生活中可见的一个产品设计问题,坦白来说给自己感受还是很震撼的,就好比自己在大学期间看到一个同学行云流水的的表演自己熟知的军体拳时的冲击,原来同样的“配方”在高手的手中可以演绎出完全不一样的味道啊!
所有的理论方法都重在“学以致用”,以下不做大而全的方法介绍,主要分享下自己实操中的经验和心得。
整个头脑风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发散-收敛。
整个会议指定一名主持人,由其公布讨论的主题和维持会议规则。
1. 发散阶段发散阶段就是大家敞开了想,不设限,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则:不否定、保持气氛的轻松愉快。
不否定是为了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再离谱的想法也不可以发表否定意见,实际上团队中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学尤其要注意这点,因为自己的专业性,否定在自己看来是不靠谱的意见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在这里需要自己主动的克制,或者是由主持人维持秩序。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