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学会转化:把商业问题转化为调研问题

时间:2020-09-17 11:39|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读:调研的本质就是回答决策者的商业问题,帮决策者降低决策风险。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为你拆解如何把商业问题转化为调研问题。

 学会转化:把商业问题转化为调研问题

绝大多数决策者在决策时都在询问“终局问题”,比如以下:

“怎么让年轻人喜欢我的产品?”

“怎么卖得更多?”

“我该怎么让我的品牌形象更好?”

本质上都在问——“怎么赚更多的钱?”。

这些商业问题只描绘了一个终局状态,却没有给出问题的抓手与本质。就像你问“怎么让人生更有意义一样?”可以说有无穷解,也可以说无解,这类问题可以称之为“终局问题”。在日常生活里,也逃不开这类问题。比如,老板跟你说“这款产品一定要有新意”;一个下属跑来问你,“我怎么才能提高工作能力?” 都让你无从下手。

其实,解决商业问题并不难,核心思想很简单,两个字:转化。也就是说,把抽象的商业问题转化为可调研的问题,问题一旦变得可调研,就意味着可量化,可执行。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个案例。

全球大型家电品牌A的市场总监向一家咨询公司提了个终局问题——“如何把自己的冰箱品牌改造成面向年轻人的潮流品牌?”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原来,前些年国家推行家电下乡补助政策,A公司为此专门推出了一款面向乡镇市场的子品牌冰箱,这种冰箱价格更便宜,更实用,很适应农村市场。在那几年,很多家电企业都顺应这个政策,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可几年后,政策结束,没有了国家的补助,如果继续低价销售,势必造成亏损。如果上调价格,曾经靠着价格低打下的市场又将不存在,销量难以保证。所以,很多小品牌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只能被迫转型。

这个问题的出发点,铭记上文我们讲述的核心——转化,运用微观空间、宏观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任何一个商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三点一位的方法,把大而泛的商业问题转化成具体的调研问题。

先看前两个维度,微观空间和宏观空间。

这两个维度实际上是帮我们理解决策者的思路,微观就是看提出问题的人是谁,这决定了他的主需求;宏观就是看他的场景是什么,这决定了他决策的局限性。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勤快点?”你的leader跟你说,和你老婆对你说,就指向完全不同的解决路径,因为他们的角色和所处场景不同。

在上述的例子里,也要从这两个维度去理解决策者,第一微观,是看部门;第二宏观,是看行业。同样,一个是角色,一个是场景。

决策者是什么角色?

先说部门,例子中的决策者是市场部总监,市场部天然关心自己在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形象,这是他们的主要诉求。

明确了这一点,首先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品牌跟消费者的关系上。既然决策者想把目标受众从乡镇百姓转向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首先就得树立一个年轻人偏爱的品牌人设。

如何找到这个人设呢?就要先知道“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和审美标准是什么样的?”我们成功最追寻到了问题一。

决策者在什么场景?

看完了部门,再看行业,也就是这个决策者所处的场景,这决定了他们的决策局限性。

拿汽车行业来说,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是研发周期长,一般4-5年,也就是说今年上市的新车型都是在4,5年前研发出来的。

如果决策者问,“我生产出了一款新车,你能不能通过调研,帮我卖出更多?”那我们就必须考虑到产品滞后的特性,再去关注产品性能、外观造型等跟当下的竞品相比是否有竞争力。如果没有,是不是要通过改善定价策略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但同样是新品上市的问题,如果换成食品行业,解决思路就完全不同。食品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包装和概念上,换一个广告公司可能就让品牌起死回生,所以他的决策就更多的指向了传播层面。

回到前面的案例,冰箱,属于家电行业,这个行业有什么特点?

技术密集度高,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更有发言权;产品更新快,比如更新的工艺、材料、设计等等;还有,消费者需求更多元,以前买冰箱是为了存储食物,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买冰箱是为了放面膜等等。环视完这个大的行业背景,要想抢占年轻人市场,就得及时、准确地定义“什么样的冰箱算是年轻人眼里的好冰箱?” 这是我们的问题二。

产品处在什么生命阶段?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