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导语:在「内卷」似乎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激烈的竞争。那么坚持什么样的方法,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会具备长久的的竞争力呢?小付最近读了老王的分享,深受启发,整理分享给大家。
2005年前后,当时的主流看法是互联网只能做陌生人社交,连QQ上都是陌生人为主,因为陌生人之间啥都敢说可以畅所欲言。
而校内网的团队发现自己的网站没什么功能却依旧有用户半个月访问一次,团队讨论后猜测可能是因为这些用户有朋友在校内网上,因此过来看看朋友的状态,王兴和王慧文进而判断互联网可以做熟人社交,这个认知和当时的主流看法是完全相悖的。
但他们依然坚持做,为了让用户使用真实身份,校内网的做法包括:
和清华电子系合作,在校内网上卖电子系的学生节的门票,这样把电子系的同学实名拉上了校内网;
当时的交通没那么方便,过年回家的时候从清华到火车站打车很贵,于是校内网搞了一个覆盖清华、北大、人大3个学校的活动,实名报名凑够50人校内网就可以包一辆大巴送站,这样把实名用户的范围扩大到了清北人3个学校;
当时的后台审核只要一个用户的头像和人名看起来像真的,就给星星认证,尽管一开始有很多人用假名字假头像,但这种做法长期是无效的,因为熟人社交还是真名真头像更方便,作假反而不方便。
后来校内网做到了用户活跃度比Facebook还高,校内网100个用户中有 26个日活,而Facebook不足20个。
后来由于没钱被千橡网收购(千橡当时可以融资几千万美金,相当于现在融 20 亿美金,一开始千橡开价 1000 万人民币,后面由于校内网越做越好而千橡做不好,千橡逐渐加价到几千万人民币最终成交),但不懂行业规律的千橡网把校内网越做越差。
任何事物都有真理和规律,发现真理和规律,并坚持按规律做,不要管大众是怎么想的,你会发现到最后大众会被真理扭转的,而这样你就可以提前成为行业领导者。
二、第二个故事:成为π型人才当时校内网人手有限,技术和产品水平也不够,而千橡的硬实力很强但产品做得还没有校内网好,所以校内网的团队对此非常困惑。
后来去了千橡拜访之后才发现千橡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虽然专业能力都很强,但两个团队之间互相不理解,要在产品评审会上浪费很多时间求取共识,这导致有些有效的产品功能被否掉了,而工程师把很多时间浪费在开发无效的功能上,摩擦成本很高,真正用在有效功能上的时间不足5%,所以产品做得还没有校内网好。
校内网「半吊子工程师+半吊子产品经理」的单人复合打败了「好工程师+好产品经理」的团队组合,因为复合人才思维更开拓,团队内部摩擦成本更低。这个社会最缺的是π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一横两竖,思维开阔,更容易在复合能力的范围内产生协同。
很多工程师都想转产品经理,但 2/3转型产品经理的工程师会失败,主要是工程师的成就和进步显而易见,容易感知,因此安全感很高,而产品经理的进步更加模糊,有时候过了两年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都是错的,会容易迷茫,但一旦转型成功,通常成就会比较高。
产品经理什么专业都可以做,产品经理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放在其他行业也是适用的。
三、第三个故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有2个校内网一开始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3个人,但是在卖掉校内网后,业内普遍认为校内网这个团队的产品技术还不错。
中国移动想做社交产品,觉得校内网的团队产品技术不错,就找王兴和王慧文去交流,中国移动的人问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两个人对视而尴尬了一会,王兴反应很快地说“勇气”。
后面在美团做团购的时候,业内普遍认为虽然美团的产品技术还不错,但缺乏线下能力,做不了销售,缺乏工作经验,也管不了大型团队,2013 年千团大战基本结束的时候,业内已经认为美团的产品技术和销售都比较强了。2014年开始做外卖的时候业内也不看好,觉得投入很大,美团没有那么多钱,且饿了么已经有了很大的覆盖,可后来也做成了。
所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两个:
发现机会的能力,真正的机会来的时候很容易做出成果,而机会没有来的时候是怎么做都不容易出成果的,例如现在做基因科研就比较容易出成果,而杨振宁反对建造的大型对撞机就成本高且不容易出成果;
持续学习进步的能力,美团的团队从社交到团购到外卖就是从什么都没有开始,一点一点把能力培养起来的。
四、后记:关于「内卷」的问题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