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信息管理:如何把过载信息内化成自己的本领?

时间:2020-10-12 10:45|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读:有了互联网以后,大家都会发现信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但同时也会发现,信息过载的问题更加严重。人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信息不管理,越来越多只是噪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作者从自身实践出发,总结分享了相关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信息管理:如何把过载信息内化成自己的本领?

今年我发现我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儿,是拿手机看微信,被手机“绑架”的更厉害了;第二是觉得公众号上的文章越来越没营养,刷完1个小时后,觉得脑海中好像什么都没留下,尤其是一个热点爆出来,连翻两三页都在讲一件事儿,比如大火的《三十而已》或者谁出轨了、离婚了。

两种都是不太好的体验,我一下子取关了不少公众号,也退了不少群,让我的微信变“瘦一点”,让它离外界更遥远一点。

这个时代,获取信息太容易了。每一天,我们都被无数信息轰炸,微博、微信、知乎、各种门户网站……一天下来,看似我们读了很多文章,了解很多”知识“,但是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真正记得和掌握的东西能有多少?让你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或者与人交谈脱口而出的又还剩多少?

面对这种场景,不自主变得信息焦虑,它还给我一种错觉,如果我了解信息少一些,我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感知不到时事。一切让我混乱的、我无法掌控的人、事情或者生活容易让我烦躁。

相反的,按照我的期望有条不紊的进行,会让我心情大好。大家都说我自律啥的,我一天的生活节奏非常固定,6点40起床,7点半吃早餐,9点30下班回家等等,内核原因是我喜欢有节奏的生活,我希望我的生活被我掌控,而不是生活匆匆忙忙追赶着我。

有点扯远了。话说回来,前面提到的信息焦虑,我是通过写作来解决的。在我看来,信息不管理,越来越多只是噪音,并没有让我觉得我拥有了很多知识的感觉。通过写作,让我很好的把接收的过载信息内化成为了自己的“本领”。

过载信息如何内化成自身的本领?我们来看看信息-知识-能力-分享的过程。

 信息管理:如何把过载信息内化成自己的本领?

漏斗图分为四层,自上而下,人脑思考程度由浅入深。

一、信息

信息就是你从互联网上、生活中四面八方主动或者被动接受到的声音。有些人其实是区分不了第一层的信息和第二层的知识的。

举个例子,你的领导告诉你,你哪个地方做的不好,你应该要提升什么,或者你欣赏的一个产品大佬在一篇文章中说应该怎样做产品……在过去,我第一反应是知识,是真理。尤其是对我领导说的话不加思考的深信不疑,会马上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但是现在,我把此类列为信息环节。

信息和知识最大的区别是受众群体的不同。信息可以传达到任何一个用户身上,但是知识的具备却只能因人而异,同样的东西放在你身上是你的知识,但是换个人对他来说就不是,甚至是负担。比如做C端产品思路就不太适用在B端产品上,比如你所在公司的环境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可能不太适用在另外一个人的公司环境。

二、知识

知识具备可应用性、可体系化、可描述性、可复制性等特点。

从信息到知识的过程,我称之为内化,指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自己是可以拿来应用的,可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如果对自己的实际问题没有帮助,那还是称为信息,不属于知识。

所以从信息到知识的过程中,有一项关键的素质——批判性思维。具备批判性思维,更能有效把信息内化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有更深的洞察力,否则,过载的信息只会让你越来越焦虑,让你听了很多道理,依然没法过好这一生。

三、写作

写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解决信息内化为知识的过程

我每天上班会提前1小时左右到公司,晚上一般也会预留半小时左右来整理一天获取到的信息,叫做当天碎片化知识的整理。到周末大多数时候,也会预留一天把一个星期接收的信息,如领导的建议、微信里收藏的文章、工作上的感悟或者生活上的情绪,整理输出一篇公众号文章,是把一周接收到的信息内化。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反而很痛苦,因为脑海里信息太多了。

我要去伪存真,我要归纳总结,我要从零散的血肉到组成骨架再提炼中心论点,我要把内心看不见的情绪变得可视化被展示。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