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刷脸支付”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你听说过“扫手支付”吗?这是亚马逊新推出的一种支付方式,不用接触仪器,只需要通过设备识别手的形状和大小等特征,就能完成身份认证和支付。本文将对亚马逊的“扫手支付”展开三方面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要评选全球移动支付最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中国绝对可以摘得头筹。哪怕是手机信号都不满格的偏远地带,看到熟悉的收付款图片,也能让“身无分文”的外地来客松一口气。不得不承认,数字时代“基建狂魔”的人设也依然坚挺。
但说到支付领域谁步子迈得更大,可就见仁见智了,最近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的报道就显示,亚马逊推出Amazon One扫手支付,开创了全球先河。
不用接触仪器,通过设备无接触识别消费者每只手的形状和大小等特征,进而完成身份认证和支付。类似的生物识别技术在中国产业界并非没有涉猎,手势识别、虹膜识别等等都曾经作为示例在无人店项目展出过,只是最终还是在人脸和二维码的“人海战术”面前自觉退散。
就和人脸识别源于国外(2013年由芬兰Uquil公司首创)、兴于国内一样,从技术创意到全民普及,中间究竟存在哪些关隘,中国支付市场的探索与雷区,或许会是手纹乃至其他生物特征识别走进日常的参考坐标系。
一、生物识别支付中的“弟中弟”,为何成为零售巨头的“座上宾”?还是先聚焦到引起广泛讨论的亚马逊“当红花旦”——扫手支付。
其原理和大家熟悉的刷脸支付相差不多,就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来处理和识别手的相关特征,关联的亚马逊Prime帐户会在完成扫描后进行扣款,达成交易。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自动售货机上完成了小额支付的试验,据纽约邮报的报道,识别率为99.99%,和商用刷脸支付的识别率接近。
总的来看,手势乃至指纹、静脉、虹膜、声纹等生物识别方案原理,和现在流行的人脸识别并没有体验上的绝对差异。
实现方式相似,都是用生物识别技术证明你是谁(Who you are),让用户无需直接接触设备,就能实现安全的无卡支付,提升支付效率。由于验证介质就是用户本身,不像U盾、IC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
就连潜在技术隐患也差不多。都是发起、授权与验证过程被“三合一”,所以因为算法不是百分百精准,理论上也就给了黑客一定概率来攻破“最后一厘米”的个人信息安全,几乎所有便捷的生物识别支付技术都无可避免。
而在改造成本和体验上,扫手识别甚至还要更麻烦一点。
比起人脸识别支付需要使用的红外双目摄像头或者3D结构光/TOF相机,扫手支付用来识别深层特征如静脉血管、骨骼、软组织等的高清红外扫描仪,成本更高,导致并不容易被广大商户所接受,硬件普及前景堪忧。
此外,人脸识别在交互验证上采用的“活体检测”(livenesstest)方式,一般是要求用户眨眼、摇动头部等,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比较轻松的完成。而手势识别就比较麻烦了,比如亚马逊CEO在演示中比划出的无名指与中指分开的手势,没有经过练习根本无法迅速完成,你能想象大家都在收银台排队学习各种手势的画面吗?如果识别不成功,支付失败还需要重新进行密码验证或人工辅助,对门店来说反而增加了额外负担。
所以无论是长期的安全性,抑或阶段性的防疫考量,扫手支付似乎都没有取人脸而代之的先天必要性。
那,亚马逊如此着急地推广扫手支付,难道是有了专利不用浪费吗?所以我们不妨从人脸识别和扫手识别的差异处来推演。
二、扫手与刷脸:一重逻辑,两种结局扫手支付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像人脸识别那样容易引发隐私敏感。
亚马逊实体零售业务副总裁迪利普·库马尔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手掌识别比其他生物识别方法更私密,因为你不能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手掌图像来确定他的身份。
对于愈演愈烈的人脸识别风潮来说,能够有一种便捷程度、安全程度接近,同时可以随时删除自己的生物特征信息、隐私度更高的第二选择,听起来倒是一件好事。
但一项技术广泛普及的前提,并不只靠理论基础,以人脸识别浪潮迭起为例,背后至少有三重变量:
一是零边际成本。通过提供无限接近零的基础设施,从而搭载到足够多的场景和应用上去,进而将潜在收益延展到更长的产业链条上,几乎是过去成功规模化的互联网服务如网约车、移动支付等都遵循的商业模式,提供服务但不收费,聚拢上下游组织和设施。而扫手支付所带来的改造成本,由平台来承担并不现实,商家更无此必要,自然只能小打小闹。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