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洞察 >

我给生鲜电商的一些建议:互联网是标准化产品的天下

时间:2020-11-06 09:29|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读: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很多人已经习惯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新鲜食材。道路上飞奔的配送员,巨头们不断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无不反映出生鲜电商的市场价值。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但是,本文作者对生鲜电商的发展保留着怀疑态度,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是标准化产品的天下。

 我给生鲜电商的一些建议:互联网是标准化产品的天下

摘要:

本文旨在梳理“用户体验”稳定性和“用户预期”对用户满意度的重大影响,以及线上商业很难进行用户预期管理,所以必须尽可能保障自身产品的“用户体验”稳定,避免其频繁出现低于往期值(近似用户预期值)的情况。并以此两点为基础,为生鲜电商的发展提出意见。

老实说,我不是特别看好生鲜电商,至少短期内不看好。其实下定论、做预测是一件很难的事。其中最难的是,从你说出口开始就会有人喷你,如果最后你没蒙对,那大概率会被人喷出屎来。

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看完之后你也会像我一样对生鲜电商的短期前景表示怀疑。

15年:自2005年第一家生鲜电商“易果网”(最近刚倒闭了)创立起,生鲜电商已经走过了15年,堪称互联网时代的元老级存在(消息来自腾讯新闻)。

2000家:一个发展了15年的互联网细分市场在19年的时候还保有2000家企业,这简直不可思议。

1000亿:这只是个下限,生鲜电商烧钱的下限,共享单车和直播行业创业者直呼内行。

1%:在财报不公开的情况下,生鲜电商们19年的盈利率达到了惊人的1%,拼多多看到后表示想和兄弟们一起再补贴它100个亿(消息来自央视财经)。

0:生鲜电商发展了近15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我觉得可以把“马太效应”的提出者拉出来当做骗子论处了。

2000亿:很早就有人乐观的预测生鲜电商很快就会突破万亿市场,而在比激活了淘宝的非典严重n倍的疫情的推波助澜下,也有消息称国内的生鲜电商市场达到了2000亿的规模,可是请各位问问身边有多少人在用生鲜电商,有多少人经常用生鲜电商。

不过这一切也不全是平台们的错,因为生鲜产品本身就是有原罪的:生鲜产品很难“标准化”,而互联网是“标准化”产品的天下。

一、为什么生鲜产品很难“标准化” 1.1 什么是产品的“标准化”

产品这里指的是商品及服务。产品的“标准化”即是指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商品流通,需要在商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1.2 生鲜产品很难“标准化”是怎么体现的

相较于衣服、家具等人工制品,人力对于生鲜产品的原始生产过程的介入能力有限,这就造成了咱们在同一家超市买的同一批西瓜可能出现巨大差别:

你的是沙瓤的,我的是脆瓤;

你的皮薄,我的皮厚;

你的水多,我的水少……

即便我们通过电视或网络看到一些看起来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动植物生产技术,但毕竟人家都是自己长的,咱们暂时只能做性状诱导,要实现绝对的“标准化”,估计还是得看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了。

二、为什么互联网是“标准化”的天下

无论是线上商业还是线下商业,用户满意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决定了一个商业模式是否能够长久的存在。

2.1 产品的“标准化”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

2.1.1 “用户体验”和“用户预期”

准确来说,产品的“标准化”并不是直接对用户满意度产生影响的,但产品的“标准化”会影响到其“用户体验”的稳定性。
产品的“标准化”与其“用户体验”的稳定性呈正向线性关系,说人话就是服务或商品越标准,的就越稳定,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用户体验”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经济学领域小伙伴——“用户(消费者)预期”。

消费者预期,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变量等信息,对未来变化及自身利益得失进行预测、估计、判断和臆想,并受此制约参与商品交换,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心理与行为现象。预期作为消费者制定和实施消费决策的先决条件,对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者信心,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者对待改革的支持程度以及公众或群体消费心理都有直接影响。

预期管理:一种经济理论概念,发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指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预期,使得效果最大,副作用最小。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控制好“用户预期”,可以避免提供的产品跟用户预期差得太大,使得用户失去信心而流失。这里举个例子子,简单说明一下对“用户预期”进行管理的重要性。

咱们打开淘宝京东拼多多甚至饿了么或美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下面这样的评价。

 我给生鲜电商的一些建议:互联网是标准化产品的天下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