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在产品中,硬件是软件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硬件和软件协同发展;智能硬件产品是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新产物;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三者的区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笔者今年参与了一个智能硬件产品项目,故想聊聊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之间的区别。
软件产品研发,相对而言,在互联网上的声量更大,我们也更熟悉;而硬件产品,则会更陌生一些;然而随着国内C端软件产品市场逐渐饱和,在B端软件产品以外,智能硬件产品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一、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区别 1. 结构组成不同硬件,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它有物质世界的形态,不需要其他载体也能使用功能。
而软件,则相反,没办法直接触摸到,是由电子世界里的0、1组成的,需要载体才能使用(从这点看,软件还是依赖硬件的)。
这个结构上的差异,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又产生了以下的区别。
2. 研发流程不同软件研发过程一般由市场调研、产品需求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开发、软件测试组成。
硬件研发过程包括:市场调研、产品需求设计、物料选型、ID设计、MD设计、电子设计、模具开模、应用软件研发、底层系统开发、包装包材设计生产、整机验证、第一次试产、小批量测试、大批量投产。
显然,硬件研发过程更复杂,耗时更长。
3. 研发和生产成本不同由客观世界的生产物料组成的硬件,研发过程更复杂,在研发生产的时候也需要投入更高的资金;如物料费用、开模费用、加工费用等等。
研发流程及成本不同,也就造成了硬件和软件产品的盈利模式,以及产研设计模式侧重点不同。
4. 盈利模式不同这首先就要先聊聊边际成本了。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
互联网软件产品研发出来后,它每多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极低,后期就算因为用户量大;需要增加服务器成本、开发人力成本等,摊在每个用户身上也非常薄。
因此,企业是很有动力通过免费下载来快速获得大量用户的,然后在后期再考虑商业变现;尤其是会产生规模效应的产品,如社交产品——用户规模本身就是价值,获得用户,就是获得价值本身。
相反,硬件一般要付费才能使用,为什么呢?
硬件本身研发就周期长成本高,大批量投产后,边际成本虽然有所下降,但每生产一单也都要支出固定比例的生产费用——这就意味着每多生产一单,企业花出去的钱越多。
这时如果采取的方式还是用户免费获取到产品,在用户使用后期才考虑商业变现的话,企业很可能难以为继;因为资金回笼压力很大,企业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等待;因此,硬件产品一般需要付费使用;至少需要用户支付一定硬件生产的成本,保本的前提下企业才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通过后续的服务获得更多价值。
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的软件产品,尤其是c端产品,一般是免费下载使用,付费获取增值服务;或者B2C产品,C端用户通过付出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和企业交换得到产品免费下载使用,然后企业用C端用户的注意力,时间和另一头B端用户交易,最终实现商业变现。
硬件产品,一般都是付费购买,先回点血;然后企业在此基础上再去挖掘价值,比如卖了电视,还可以卖会员、卖开机广告。
5. 产品研发模式侧重点不同现在的软件产品研发,讲究“快速迭代,快速试错”,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思路不一样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可行性——由0和1组成的软件,研发过程快,分发也快;只要联网,就可以随时更新,因此试错成本低。
发版管理没做好或者新上的app,一周发个包,也不罕见。
而这绝不可能发生在硬件产品上,硬件只要决定开干,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才能验证在需求阶段的设计和决策是否正确,资金成本也高;因此硬件产品设计决策需要很谨慎。
此外,前面提到,硬件一般需要付费,而且是一锤子买卖;交易完成了,硬件性能也就固定了,不会再迭代了;因此,从用户角度上讲,相比下载就能免费使用的软件产品,硬件的购买也是个重决策的行为。
所以,和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软件产品不同,硬件产品的关键词是匹配度:
定价与目标用户消费能力匹配。
解决方案与目标用户的需求匹配。
成本与定价匹配。
二、智能硬件产品前面说了软件和硬件,现在来讲讲智能硬件产品。
看两个例子:
智能垃圾桶
1)感应开合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