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洞察 >

滤镜下的金融科技“强监管”

时间:2020-11-21 09:2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读:前段时间,蚂蚁集团上市被喊停的消息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引发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而新金融领域监管政策频出,更是使其成为热门,大众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本文作者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你分享。

 滤镜下的金融科技“强监管”

近期,新金融领域监管政策频出,获得了广泛曝光与关注。不可避免地,为了凸显故事性,也出现了很多过度解读。但热闹归热闹,真相归真相,探寻真相,才能理性看待未来,在不确定性中发现确定性。

一、滤镜下的强监管

2016年之后,金融监管开始全面趋严。无论是传统金融领域的大资管,还是新金融领域的支付、理财、消费贷款,都相继迎来了强有力的监管约束。但从实施效果看,一个是一步到位,开始时就出台了非常严厉的监管新规(资管新规),后基于实际情况逐步放宽达标年限;一个是边走边看,在整治过程中逐步趋严,且分领域(P2P、第三方支付、高息现金贷、网络小贷等)各个击破。

传统金融领域的一步到位,更多地因为熟悉,知道问题所在,一击命中;而新金融领域的边走边看,更多是因为需要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越了解发现问题越多,监管政策也就愈发严厉。

本来是合乎逻辑的过程,但一个先紧后松、战线很短,一个逐步收紧,对市场反复刺激,便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效果。

心理学中有个“峰终定律”,是指人们在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时,通常仅以体验的峰值和结尾部分的体验作为判断依据。比如两组受试者,第1组把手指放入10度冷水中10秒钟,第2组先放入10度冷水中10秒钟,再放入15度冷水中5秒钟。询问两组受试者体验,本来第2组“受折磨”时间更长,但第2组反馈的体验更好,因为有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尾。

峰终定律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偏差。回顾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在过程中逐步收紧,结尾部分达到强度峰值,便会过度强化市场对强监管的心理预期,为监管本身戴上一种滤镜效应。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偏差,市场对各类监管政策的解读就不再客观,既误判了政策,更误判了行业前景。

以近期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为例,本来是强化属地经营、合理限制杠杆等监管精神的一贯体现,一旦戴上滤镜,就产生了种种过度悲观的解读。

二、网络小贷还有空间吗?

对于网络小贷新规,最普遍的一个解读是:行业巨头遭遇重大冲击,整个行业没了明天。

其实,无论是跨省经营的高门槛,还是联合贷款的出资比例要求,对于巨头而言只是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并无生存之忧。相反是大量中小型网络小贷机构,失去跨省经营的优势,没了规模效应,不得不退出行业。

最终结果就是网络小贷行业将迎来一次供给侧改革,中小机构式微,头部机构“剩者为王”。至于市场普遍担忧的规模大缩水,也只是“联合贷款”的缩水,并非网络小贷的缩水。

具体来说,牵头方出资比例提升至30%后,网络小贷公司撬动的贷款规模下降,导致作为出资方的银行贷款余额萎缩,而由于自有出资比例大幅提高,网络小贷公司自身的表内余额反而会显著上升。所以,从结果上看,网络小贷行业的表内贷款余额很可能不降反增,而非规模大缩水。

还有就是网络小贷牌照的吸引力问题,很多人担心网络小贷牌照会成为鸡肋。从牌照的稀缺性看,全国性小贷牌照准入门槛的大幅提高,只会提高牌照的含金量和相对价值,当然前提是能拿得到。

此外,对于小贷牌照与消费金融牌照的此消彼长问题,也只是阶段性现象,不必过度解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强调的是整个放贷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类放贷机构的优势互补。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小贷牌照的业务范围更广,可发力B端金融;相比银行,作为非存款放贷组织,小贷公司的风险承受力更高,更适合做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

所以,网络小贷行业的空间还在,牌照吸引力也在。现阶段看,只是在消费贷款领域的业务空间暂时受到压制,但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并未根本上受损。

三、银行是受益方?

站在零和博弈的视角,一方利益受损,另一方必然受益。从资金方和场景方的二元对立视角来看,场景方受到限制,作为资金方的银行似乎成了大赢家。但如果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谈不上你受损、我受益。

所以,短期内来看,整个产业链都需要面对政策调整带来的压力:场景方的资金撬动能力受到限制,银行的联合贷款余额萎缩。作为一种反馈源,压力还会引发产业链各方做出调整和应对,在中长期内重塑各方话语权格局。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