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不知不觉,知乎都已经十年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来临,知乎从最开始的垂直领域到现在的不断转变,内容越来越丰富;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知乎十年的历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谢邀,人在中国,刚下地铁。忽然看到知乎发布了一条视频《向上的答案》;方才发现,原来知乎都已经十年了。
为什么《新闻联播》结束后总会有播音员在收拾稿子的片段?腾讯的张小龙是怎样的一个人?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有哪些?巴黎圣母院火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不想学习的时候如何逼迫自己学习?……
“你是知乎的609587位用户,过去十年,你在知乎创作了648个内容,被浏览了6642709次……”
十年,真快,竟有些惆怅。
十年,有人说,幸好有知乎;也有人说,知乎变了。
2011年 1月 ,知乎上线;在当时,作为一个邀请制的严肃知识社区,这里弥漫着古典专业主义的氛围,时时闪现理想主义的极客风。
那一年10月15日,知乎团队的一封内部邮件如此写道: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
但是十年后,整个互联网的大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知乎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打开最新版本的界面,扑面而来的信息海洋,知乎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往往藏在深处。
知乎确实变了,但变的不仅仅是知乎,十年后的今天整个互联网圈的生态都已经面目全非。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个内容社区无论多么出身高贵、骨骼清奇,最终都必须“出圈”、拥抱最大量级的用户;只有这样才能流量最大化,只有流量最大化才能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腾讯的任宇昕说,离“情感和世界观共鸣”更近的内容,才是好内容;这样的定义显然与传统作者圈的理解大相径庭,很多同行都嗤之以鼻。
好内容难道不该是更有深度的内容吗?好内容难道不该是更加直击本质、触达深层的内容吗?好内容难道不该是更具备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干货吗?好内容为何要迎合大众的爽点,难道不该提供独立批判的见解?
此时我们此时发现,尽管这些内容仍可在知乎发现,知乎仍然是获取深度优质内容的首选平台,但是在知乎上显然存在着两种逻辑的好内容:专业高手眼中的,大众争相点赞的,并且常常表现出巨大差异。
同时,知乎又是记录互联网内容生态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从它的十年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逻辑:
一、流量汇聚机制:从垂直长尾,到社会热点,到日常娱乐 1. 先来看垂直长尾流量,这是知乎起家的基石早期的知乎更像是深度专业版的维基百科,具有极强的“工具属性”,你在每个长尾细分的领域,都能看到足够咖位的大牛、提供深度专业的内容,这在当时浮躁的互联网圈俨然一股清流;彼时的口号是“认真你就赢了”,是“发现更大的世界”。
不过,长尾流量往往相对分散和低频,试想,有几个用户会不厌其烦地每天去专业领域,看高大上且晦涩的专业内容呢?况且专业领域有那么多内容够他看吗?
但是长尾流量的时间效应更加持久,笔者若干年前回答的“如何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如何培养黄执中那样的催眠洗脑能力”等问题,虽然一开始起量很慢,但是到今天仍不断有人点赞。
另一方面,长尾流量更垂直精准,转粉率也就更高。
2. 社会热点流量再来看社会热点流量,知乎更像是“深度版微博”,它已经变成诸多社会公共事件策源发酵的地方,今天的知乎热榜已经成为类似微博热搜的存在。
这就为知乎创造了一个更加高频的用户场景,你每天会去微博上看发生了什么热点?那你会不会想知道这个热点的来龙去脉,想挖掘背后更深入的东西,那么来知乎吧。
热点型流量的特点是更加高频、爆发性强;比如笔者最近两个月的知乎回答多次被点爆,从凡尔赛到内卷,从美国大选到丁真,击中的全是热点话题,回答“你为什么反感丁真”的阅读更是近1000万。
3. 日常娱乐流量最后看日常娱乐流量,与长尾专业内容的“省时间”不同,娱乐内容就是用来杀时间的,比如两性、情感、影视、娱乐圈、历史八卦、悬疑故事等,强调的就是没事看着玩,需要的就是沉浸的阅读体验。
若干年前,笔者一直认真答专业题却无人回应,几乎要放弃了;有一天忽然看到一个题目“你见过最丑的动物是什么”,就随手贴了个网上扒来的视频,没想到一夜之间爆炸了。
不过,要获得更高频的用户使用,要有更好的日活数据,内容社区最终一定是走向这个方向。
二、用户需求与心理机制从有料到有趣,从左脑到右脑,从专业叙事到大众叙事,从解决困惑的工具价值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绪价值。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