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追热点对于运营人来说,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情。一时间,大家都在借势营销。然而,在借势传播中,我们不光要借势那种短期爆发的暴击式热点,还要善于发现那些持续发酵的“慢热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紧跟热点的脚步,抓住流量。
“尾款人”还没付完尾款,李雪琴就火了。马保国刚抱怨说年轻人不讲武德”,丁真就刷屏全网了……
在当今互联网永不止息的乐章里,热点就是一个一个的音符,奏响着人间冷暖,也时刻撩动着创意人敏感的神经。
如今的传播,越来越依赖蹭热点,它似乎已成为今天创意人的荷尔蒙。每次一有热点出来,大家就一拥而上,做海报、拍视频、写爆文、编段子,俨然成为一场热点军备竞赛,非热点不做,无“顶流”不欢。
这无可厚非,然而过分沉迷于这种暴击式热点,传播就很容易停留在浅层,缺少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在品牌层面,如果光靠借势那种短期性热点做传播,容易让品牌显得盲从、轻浮,缺少沉淀的深度,品牌的个性自然就难以充分显现。
鑫爷认为,我们要做借势传播,不光要看到那些常规意义上的“热点”,更要发现那些不那么激烈但更持久的“慢热点”,它可能不会一下子刷屏全网,但其影响可能更加深远,对塑造品牌形象更有裨益。
01 什么是“慢热点”?老实说,“慢热点”这个词,是鑫爷冒昧提出来的(请谨慎采纳)。
我在“得到”听音频的时候,有学者时不时提到“慢变量”这个概念,我受到了启发。所谓“慢变量”,是指那些间接的、迂回的、潜移默化影响事物的变量,它相对于“变量“和“快变量”。
我在总结近年来很多刷屏案例的时候发现,很多优秀的传播并没有依靠短期爆发的热点,但是确实是借势了,它借势的是一种时效性没那么强、不那么高曝光、但影响深远的现象或事件,用“慢热点”来表述最合适了。
比如说,职场“35岁现象”,这种话题可能不是一下子就爆火起来,但是这个话题经常有人在讨论,而且可以肯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还会有很多谈论,因为他揭露了所有职场人一个扎心的现实:中年危机,难以摆脱的职场年龄歧视。
比如说,近年来的“新国潮”现象,也是一种“慢热点”。它是由于随着中国需求变化、供应链成熟、民族文化自信回归、电商和新媒体助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话题已经持续了多年,很多新品牌从定位、产品设计等方面借势新国潮而崛起,各大自媒体上也因此诞生了很多爆文。
相比之下,近年来很多刷爆的短期性热点,比如像2017→2019梗、《哪吒传奇》、《三十而已》、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等,这些曾经火爆的事件或热梗,随着时间的冲蚀,都已随风散去。
我们也可以想见,在一些网络流行语中,像打工人、尾款人、后浪这些具有“慢热点”性质的热词,会比耗子尾汁、爷青回、网抑云这类纯梗的热词,能够存活得更久,甚至成为我们的日常语言。
“慢热点”和普通热点的区别,其实有点像做菜:一个像文火慢炖,直至沸腾并溢出持久香味;一个像大火爆炒,熟的很快但回味未必有那么悠远长。两种菜各有其风味,我们都需要会做。
相比于常规意义上的热点,“慢热点”以下几个特点,对我们借势传播是非常有利的。
1. 持续事件相对较长,可以持续借势“慢热点”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不像普通热点那样只有数天或半月。
由于事件相对较长,我们借势时,可以摆脱蜻蜓点水、一红就没落的尴尬,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来找到最好的切入点,广告效果的“保质期”也会更长,尤其有利于品牌形象的传播。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慢热点”有一种易感体质,可以周期性地被激发。它们在某段时间看似过气了,但一旦碰到有类似的新闻事件,又会死灰复燃,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2. “慢热点”往往代表某种社会问题或趋势,具有很强的代入感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