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洞察 >

播客,被高估了

时间:2021-01-29 09:15|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语:播客并不算一个新物种,国外的播客已经兴盛了十几年。如今,博客虽然热度不及从前,但是动作一直未停。从近期业界频繁的动作可以明显感觉到,作为音频领域已出现多年的产品形态“播客”,正在快速升温,甚至隐隐有了一个新风口正在火热形成的苗头。

 播客,被高估了

最近,播客圈有大动作。

QQ音乐上线独立播客板块,网易云将原有的电台栏目升级为播客,荔枝推出播客产品,关注播客的媒体也多了起来,一切都指向一个信号:播客行业正在变得繁荣。有人说,这是播客的春天要到了。

播客的价值正在重新被定义,而实际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播客依旧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他们分不清播客与电台的区别,也没有一款播客节目曾在社交圈引起大规模的传播。

这意味着,播客的概念走在了内容前面,播客被高估了。

一、是移动电台,还是声音博客?

国内关于播客的定义还很模糊。播客的英文名叫podcast,来源于苹果的iPod和broadcasting(广播节目),podcast的意思是,可在移动硬件上播放的电台产品,区别于传统的无线广播。

也就是说,但凡是基于互联网而传播的电台节目,都可以被叫做播客。播客和电台的区别在于工具,而非内容。

就像电视台播放与视频网站的区别一样。但到了国内,播客的定义很大程度上被缩窄了。国内的播客,更像是一款声音博客产品,它们通常由几个爱好者业余创办,内容大多是对谈,聊一些时事看法或小众知识。

在播客爱好者的心目中,情感电台、音乐电台之类的,都算不上正经的播客节目,尽管这些电台的制作模式更成熟,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内容更精良,这并不妨碍这些内容被播客爱好者驱逐出圈,因为它们的“逼格”不够。

国内的播客用户是这样一群人:生活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35岁以下的年轻人,86.4%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6成使用苹果手机。

你可以大致看出,播客的用户群小众而精英,绝大多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的城市与一切新鲜事物触手可及。他们在播客上听格鲁吉亚的葡萄酒、阿加莎的作品解析和对教育体系的思考。

而这些命题与绝大多数人无关,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中产阶级的生活趣味。

要知道,中国每天依然有6亿人在抖音上刷猫猫狗狗和搞笑视频。播客想要迎来春天,首先得走进这群人的心,这需要更下沉的题材以及更娱乐化的内容,比如播客用户瞧不上的晚安电台。过早独立出一个赛道跑马圈地,并不是什么好主意。

二、蓬勃生长,困境依旧

播客市场在近两年有明显的升温,但它的困境依旧明显,受限于形态,受限于内容。

音频的形态决定了它的使用场景,人们会在无所事事时,进行一些有画面感的娱乐,比如玩游戏,看视频等。而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才会想到去听音频,比如通勤、做家务、休息。

美国的播客行业发展得还不错,因为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人们平均每年都300个小时在汽车上度过,这是更适合播客发展的土壤。

在国内,城市里的年轻人通勤多数依赖地铁和公交,信号、噪音、舒适度,都会成为人们拒绝打开播客的理由。

毕竟人们很难在一个逼仄的环境下,跟着播客嘉宾进行深度思考。而目前播客的对谈形式,虽然大多松散随意,却依然要求听众注意力相对集中,一个走神,就很可能跟不上主播谈话的节奏。

内容方面,播客一集时常大约在一小时左右,两三个人坐着闲聊,信息密度低且随机。

知识付费的音频课程,虽一度被诟病是贩卖焦虑,但至少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什么时候该讲故事,什么时候该划重点,这些都已经被规范化得很好,读者会更好接受。

而播客的作者大多“为爱发电”,绝大部分主播并不专业,甚至咬字都不清楚,还有可能出现脏话,很少事先对台本,全靠临场发挥。

这样的内容,对于初次接触播客的用户来说,太容易劝退了。

三、先做内容,再谈出圈

当前,播客赛道的玩家有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荔枝,和音乐平台QQ音乐、网易云,以及社交娱乐平台即刻孵化的小宇宙,快手孵化的皮艇等。QQ音乐的选择是与小宇宙合作,接入一个新的频道,与原本的“电台”频道区分开,而网易云则是将电台整体升级为播客,模糊二者的边界。

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和荔枝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喜马拉雅选择将这部分流量留在平台内,根据算法推荐给不同的人群,荔枝上线独立APP,做精细化运营。

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行。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