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简单来说,拒绝高保真、拒绝废话、拒绝重复,把自己的时间花在产品的核心驱动力上,减少对无用功的投入,降低单调重复的操作频次,才能保证高效产出有价值的牵引力。
现在业内对于产品需求文档(PRD)普遍认同的交付形式是Axure的原型+文本,当然你也可以说是Sketch或者PPT等形式,不论是哪一种,都是用可视化替代Word(喜欢看文本的程序员可能是假的)。
本文仅陈述个人对于产品需求文档的看法。
一、PRD的主要构成 1.概要文档变更记录(版本迭代、版块及功能说明、记录人等,其实就是简化版的功能需求清单)、全局规则说明(升级逻辑、异常逻辑、交互说明、输入限制…)、名词解释(积分、金币、白银会员…)
2.业务说明产品功能主框架(功能/信息结构图、业务结构图/流程图、一级页面流转图)、权限说明表(角色权限、数据权限、功能权限)、页面交互/功能模块元素构成、规则说明
3.原型图各页面的线框图、基本的交互形式、文本注释(缺省状态、字段名称、流程说明、等待时长说明…)
4.非功能性需求地理位置获取、Push推送机制、敏感词过滤、CDN缓存策略、本地文件存放策略…
如果这是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则需要在产品的功能结构、业务流程等逻辑层面上花更多的时间去说明,一方面降低与开发人员、项目经理、UED团队等沟通成本,让整个团队快速理解并取得认同,另一方面作为证据和备份,在后期产品开发出现偏差时能及时调整复位。
二、抓住本质的“三不”原则 1.不做高保真通常喜欢做高保真的产品汪都是在设计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强迫症,把所有视觉细节和交互特效都堆砌上去,如果是拿出去给外人做展示、给用户做测试,效果自然很好,但通常我们做原型只是为了内部的沟通交流。
在产品规划初期,如果做高保真原型,一旦在评审或后期讨论中遇到需求变更,修改的成本非常之高,严重影响到产品的设计及开发进度。更何况身为产品把原型做成高保真,让团队中的UI情何以堪,是沿用你的风格还是自创一套呢。
所以通常情况下,只需要用线框图将功能架构表示出来,一旦核心功能确定下来,线框图的设计是非常快的,做完一稿立马就能跟大家探讨,制定修改方案,反复几次后就能把产品的设计思路梳理清晰,随后UI和开发人员才能快速跟进,减少后期需求大变更的风险。
换句话说,产品的设计流程应该符合用户体验五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此时此刻如果产品负责人把精力花在页面的呈现效果上,就会缩减其在战略、范围、结构上的考虑,本末倒置容易把产品带进沟里。
在产品进行评审的时候,开发人员常常会提各种各样技术角度的问题,比如“数据从哪来?”“这里有几种角色?几种权限?”最后问题及目标都搞清楚了,散会。结果到了具体的开发环节,他们又会来问你相同的问题,“这个角色能看到这些数据吗?”所以在需求文档中把关键性的逻辑用文本/图表展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所有功能比如返回跳转都要说明清楚的话,文本内容会非常多,开发人员依旧是没有耐心看的,因此要精简产品文档中的注释,少写废话。
比如一些你我皆知甚至是用户都了解的规则,就没必要写在原型图上了。比如“密码显示***”,“若用户没有输入密码,点击登录时则toast提示用户未输入密码”,这样的文本说明纵然很细致,但确实是白写的,而什么内容是有必要的呢?
比如你需要在输入框右侧设置密码可见的切换按钮,或者说明输错三次之后当日无法登录的规则,又比如对账号密码有特殊的格式限制等等,这些才是开发人员不知道的设计思路,需要你在文档中详细告知。
如果你跟团队成员已经有了足够默契,即你知道对方的开发习惯,对方也了解你的设计套路,那么即使你没有说明“点击删除时弹出模态对话框以确认操作”,开发人员也会很自然地把这个反馈加上,如此一来,团队的内部损耗就降到最低,产品的规划、迭代都会进入高效运转的状态。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