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每款产品的数据衡量指标都是不同的,比如视频网站和搜索网站,这两个网站的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长就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选择什么数据进行产品评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前两天和朋友扯淡的时候聊到行业里的一些关键数据指标,聊完之后感慨,行业天花板在这摆着呢,还能怎么办呢?
有些东西就是刚性的外部约束条件,你得能看到、能接受,以及能转变。
毕竟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于是我就在思考,对于一款产品,需要用什么样的数据指标来进行衡量。
长视频类的应用,比如国内的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国外的Youtube,用的是总观看时长,信息流产品一般用DAU、人均观看条数、人均使用时长。
所以我就在考虑,有没有什么方式能把不同业务模式的产品都纳进来,在变秃之前,我成功想到了一个思路。
我会从用户数量、用户粘性和单用户价值这几个维度来分析,大体思考过程如下。
首先产品是企业用来和用户进行价值交换的媒介,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供用户使用,并通过用户的使用来交换某些价值。
那就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衡量:
产品价值=用户数量*单用户价值
产品价值=潜在用户数量*渗透率*单用户价值
这是大前提,但用户使用频次高低所能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比如你产品的用户每天都来,每次都用60分钟,与你产品的用户每天都来,但每次只用30秒;这两种情况下,产品模式和商业价值肯定不一样,基于此,需要考虑另外一个维度,也就是用户粘性。
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会从用户数量、用户粘性、单用户价值这几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由于文章会太长,所以拆成两篇,本篇主要是用户数量和用户粘性。
一、用户数量上文说了,用户数量=潜在用户数量*渗透率,这里面又会细分为互联网渗透率和应用渗透率。
1. 互联网渗透率看到这个词你可能会很惊讶,啊?互联网渗透率,都9012年了,你们村是刚通网么。
不,可能还没通。
罗胖在一期节目里说他们想冠名央视的春晚,电视台那边的人一直不同意,后来多次追问下,对方终于说出了原因,说是怕他们的服务器扛不住。
2018年春晚给淘宝带来的流量是当年双11的15倍,15倍啊,罗胖感概我们对春晚的力量真的是一无所知,还好没冠名。
中国很大,大到超乎你的想象,有些行业的龙头老大,可能也就只有百分之几的市场占有率。
以零售行业为例,不考虑各种零售小店的前提下,以渠道超市卖场来看,大润发、沃尔玛、华润万家、联华、永辉、家乐福这前六大连锁集团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5%(数据来源于科尔尼)。
2018年全球互联网的渗透率是51%(数据来源于互联网女皇报告),截止到2018.12月,我国的互联网渗透率是59.6%,共82,851万人,这里面手机网民的占比是98.6%,共81,698万人(数据来源于CNNIC)。
看到了不,这就是你的上限,由人口规模决定的,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这个基数是离不开的,而目前这个基数基本不长了。
最近几年大家说的很多的一个词叫做下沉市场,其实这个市场一直在,只不过最近几年互联网才渗透到那里罢了,这个市场的大小,取决于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人口总量。
2. 应用渗透率特别喜欢这么一句话,一百年过去了,变化的只是工具和技术,人的需求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我们现在用的微信,基石不就是通信么?电话、电报、邮件不也都是通信么;我们现在用的淘宝,本质不就是零售么?集市、批发市场做的不也是同样的事情么。
最近新看到了一个词很有意思,叫做代际竞争,说人话就是这一代和上一代之间的竞争。
微信和短信就可以称之为代际竞争,你的短信目前最高频的使用场景是什么,接收验证码吧,那如果这个场景也不存在了呢?
当我们有了新的技术、新的场景的时候,首先产生竞争的就是和已有的解决方案之间的竞争。
互联网已经过去20多年了,截止到2019.6,也并非所有的应用渗透率都很高;换句话说,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成为你的用户。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