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运营 >

To B业务营收过亿后,我总结了4个法则

时间:2020-11-21 09:19|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语:如今很火的一个词——“私域流量”,私域流量就是免费的、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任意频次直接触达到用户的渠道,比如微信个人号、QQ、微博等等;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私域流量代运营的四个法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To B业务营收过亿后,我总结了4个法则

私域流量代运营我们做了半年,一路走来踩过了很多坑,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为什么做私域流量代运营? 1. 一亿营收,大有可为

投资人问过我一个问题:这么多SaaS(软件即服务)厂商,你看好哪一家?

投资人这么一问,我们就猜测,对于企业微信新出的项目上半年大家可能都没投,下半年大家都想投出去,但没有风口;因此,很大概率会出现集体的非理性。

对一家To B(面向企业)公司来说,说到底,我们就看营收;对标阿里的淘宝代运营生态(在电商的整个业态占整个中国的25%),企业微信在线下零售的产业互联网化,以后可作为连接微信用户的抓手。

对标电商代运营公司有哪些可能性?

根据天猫的数据,经认证的代运营小厂商有1000多家,“野鸡”的则有8万多家;哪怕我们作为一家小公司,做到1亿营收也很容易,这说明还是大有可为的。

2. 综合型和垂直型代运营

换个切入角度来看,现在很多代运营公司的思路主要有综合型和垂直型。

综合型是什么都做,垂直型是选行业做,我们认为未来一定属于垂直型。

打个比方,大家喝的水,都差不多;但很多产业互联网或To B公司买水,有的是治疗癌症,有的是运动员需要的电解质的水,有的是病人需要的纯净水;因此,不同的垂直型才是未来。

目前的代运营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个人更倾向于垂直型。

大家都有策略,不仅是在某一个环节上,而是全链路或全平台;天猫、京东、微信等,所有的平台都做,发展趋势就是如此,大家都在不断横跨。

包括产业上下游,做完代运营,做供应链、发货、仓储、品牌营销和定位、投放;所谓“一鱼多吃”,整个赛道的发展就是如此。

二、业务扩张的阻碍 1. 阻碍1:业务扩张基因论

很多公司在做新业务时,都要有基因。

那么,如何长出这个基因?

比如,我们公司在做新业务时,也很纠结,一直做裂变,却不做运营,接下来又该如何做?

如果我们跟市场上擅长运营的公司合并成一个合资公司,我们只负责裂变、拉新、客户签单,行不行?

但这样一来,整个团队的风格很难融合,最终我们还是决定自己做,当然,踩了不少坑。

2. 阻碍2:双重身份的销售

由于我们是一家运营驱动的公司,在今年的五、六月份前都没有销售岗位。

销售需要更狼性的氛围、更高压的节奏感,但我们做完SOP(标准操作程序),没有很强的压迫感,这导致转化率也就在60%;如果下点狠心,对客户再强势一点,我认为转化率能做到80%。

流程没有错,但人性会产生问题;现在很多电商公司去招私域代运营团队,把用户沉淀到个人号里面,把销售当作客服,导致职能分不清。

我们销售和客服分开的,你可以在天猫找客服或者专门加客服,但这导致客服也没有很强的狼性;虽然底薪2800,可以干到7000,甚至10000多,但他们就是没有冲劲。

三、业务扩张方法论 1. 私域全案流程化

把流程标准化,以后自己做这些流程时,只要多听课,多体验别人的流程,就大概知道如何做了;按逻辑这样做没毛病,例如个人号打造,也要进行选择。

比如我是卖食品的,如果是针对家庭用户,人设就是大妈或者爱做饭的宝妈,分享的照片和内容都要很健康,或者分享炒菜教程;如果是针对小资类型用户,内容要更注重生活方式,照片要注意摆盘。

2. 私域团队配置

一般来说,前端负责拉新的是活动运营的人,中间是10个销售,后面是用户维护人员或社群人员。

但关键点是什么?

我在和很多公司交流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公司是技术驱动,技术基因很强;有些公司是运营驱动,例如我们公司;有些公司是产品驱动,例如腾讯,产品经理统管一切;有些公司是销售驱动、市场驱动;这与公司的核心发动机,或者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有关。

以P2P(个人对个人)为例,最开始可能是产品驱动,后面是市场驱动;如果后端所有补贴都一样,前期可能是资产驱动,而后有可能变成市场驱动、销售驱动。

不同的阶段,同样的配置,但重心可能不一样,话语权又不一样。

3.  一对一私聊销售技巧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