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在一个产品设计完成面向大众推广时,很容易出现自己太了解产品而误以为用户都了解,导致用户收到的信息脱节;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认知决策机制应用,以学习机进行举例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上篇《PM认知升级:大脑认知决策机制》介绍了大脑对于信息的认知决策机制,包括过滤、识别、评判3种机制;认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同时做到3步,才是有效传达。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因为我们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跟熟人打交道,所以3个步骤都是天然具备的。
比如两人在一起聊明星八卦:
过滤:大家面对面,同时对某个八卦有兴趣,注意力天然具备,不用考虑和担心被过滤;
识别:明星大家都认识,八卦也都知道,因此也不用考虑如何让对方识别自己所说的明星是谁,以及八卦是关于什么;
评判:其中一个人说“某明星吸毒了”,双方头脑中共享“明星吸毒等于作死”这个常识,所以说某人吸毒,等于说一起来吃瓜看笑话;反之,吸毒在某些西方国家是一件很酷的事,如果是跟老外聊这个话题,可能就需要对于吸毒在中国的含义与后果,进行一些评判性的解释说明,否则别人可能搞不懂你们的幸灾乐祸。
换一个场景,你在大街上摆摊,推销你的新发明,面向的是陌生路人:
过滤:你需要大声吆喝来吸引路人注意力,并且吆喝的内容要有创意,否则没人理你。
识别:你需要一两句话说清楚的你的发明是什么,帮助用户快速识别,否则就算有人来到你的摊位,半天没听明白,还是会摇摇头走开。
评判:你需对你新发明的功能进行评价和赋予意义,让大家理解产品有什么用,为什么好,为什么值得买;否则大家会犹豫为什么要买你的,而不是去买其他的?
今天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产品,不论是实物商品还是App,都是专业人员在工厂和办公室完成,再面向大众用户推广。
专业人员在设计产品和介绍产品时,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将面向陌生人的“推销新发明”误以为是好朋友之间的“一起聊八卦”,假定用户跟自己一样了解产品,从而出现用户在接收信息和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认知落差和脱节。
下面我们以“步步高学习机”为案例,尝试以“大脑认知决策机制”模型,重新组织产品介绍信息,对上篇文章的认知模型进行实践和应用。
一、案例:学习机的介绍内容评析本人前阵子准备帮小侄女选购一个学习机,在京东上看了一圈,对于各个品牌学习机的介绍内容,深感无力,这些产品介绍信息,完全不能帮助我做出购买决策。
这次无奈的经历,正好让我以一个真实用户的视角,来谈谈我对产品介绍页面内容的理解。
内容评析:
作为一个真正想买学习机的用户,看完整个介绍,我的感觉是两点:
1)内容的主旨模糊,没有从家长预期出发
家长购买学习机的目的,是帮助小孩学习,因此在家长预期中,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机到底如何帮助小孩学习”。
希望看到的介绍是,这里有些什么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优势是什么,对于提升成绩方面有没有什么证明之类。
但是这篇产品介绍,重点反而是在介绍硬件配置,类似一个人翻开菜谱寻找宫保鸡丁的做法,看到的却是全篇介绍宫保鸡丁的历史和食材有多么的新鲜。
2)只有信息,没有评判,不能帮助决策
家长大多是首次购买,之前对产品了解不多,因此家长选购时,会在多个产品之间进行比较和犹豫。
这篇产品介绍只介绍了自己“有什么”,但是没有帮助用户判断,这个产品在提升学习问题上到底好在哪(而不是仅仅硬件好),为什么比其他学习机更能帮助学习?
二、应用:根据大脑认知机制,重新介绍一次学习机学习机当前介绍页面的内容,更多的是从商家“表达”的角度出发,向用户宣告和广播,我们产品有些什么功能特性和配置;而不是从消费者“预期”的角度,去回答学习机为什么能帮助学习,以及我这款学习机到底好在哪里。
根据用户认知的心理机制,当交流双方的认知不在一个层面时,有效的信息传达,应符合大脑的过滤机制、识别机制,和评判机制,从而构建完成的信息传达过程。
围绕大脑的3个阶段的认知机制,我们将信息的传达过程,整理为建立连接、简化认知、引导决策3个对应的步骤。
1. 建立联结:让信息可以通过用户大脑的过滤机制,吸引大脑注意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